解说:在北新书局,萧乾接触了关于社会主义的书,他的一次实践就是组织书局两个小徒弟罢工。
《萧乾回忆录》:一个晚上,我捧出那本小书,指着两个徒弟说,咱们都是“劳工”,咱们有权利要求平等待遇,临走由我写下一张条子给老板,我们要求:徒弟们不吃剩饭,每礼拜轮流休息一天。傍晚我们走回书店去听答复了,老板依然在抽着他的水烟袋,翘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正看着两个陌生的伙计在工作着。
解说:这一次罢工失败,萧乾又回到了崇实中学。他参加了共青团,反抗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在这个最底层的学生心里渐渐滋长。
文洁若:他还有个照片呢,少年互助团,四个孩子还弄,还弄一个旗子呢,弄一个少年互助团的旗子,萧乾站在后头,站在后排,互助团他们就假装是看《圣经》,一人拿一本《圣经》,实际上是讨论共产主义什么的。
丁亚平(萧乾晚年小友):政府这个是控制得比较严,所以他曾经被抓进去,那么他的这个堂嫂什么运用相应的社会关系,还去把他再给保出来。但是参与得比较多了以后影响比较大,后来在提前得到消息的情况下,他就只好逃离了北京。
解说:几年后萧乾回到北京,进入燕京大学,在这里清华教授杨振声带他走进了文学的天地。
解说:在燕京大学,萧乾依然半工半读。凭着四堂嫂交给的外语功底,他替外国人看孩子,教汉语当向导,1930年转入辅仁大学后,萧乾认识了一位热爱中国的美国青年,他办了一份英文的《中国简报》。
萧乾(一九九四年):我教华语的时候碰到这么一个叫威廉·阿伦的美国人,他大学毕业,他的母亲大概给他一笔钱,叫他周游世界。结果到了北京,他就不想走了,他觉得中国很有希望。然后我们就编个刊物,实际上刊物编了八期就停刊了,他钱花光了。
丁亚平:那么第八期就准备重点介绍当时影响已经越来越大的沈从文的,那么约好了,这个沈从文就把他带到一个广东的馆子里面吃饭、聊天,点菜的时候,沈从文用毛笔写的那个菜单,萧乾说我这个要保留,沈从文说,将来我会给你写很多信的,1937年以后,沈从文给他写了好几百封信,这些信后来跟着萧乾到上海,到英国,1939年到英国,1946年回到上海,后来到香港,再到北京、北平,再后来到了文化大革命了,就都在那个特殊情势下付之一炬,没有保存下来。
解说:1933年9月29日,萧乾在未名湖边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蚕》,他把文章送到沈从文那里请他指教。在现代文学馆里,我们看到了这篇还有沈从文修改印迹的稿件。原本沈从文告诉萧乾要修改誊抄后再发表,但是没过多久,在学校的月报栏里,萧乾就看见《大公报·文艺副刊》赫然印着《蚕》和他的名字,这让他激动万分。
萧乾:《蚕》发表之后,沈从文寄给我大概三十块钱,当时在我来说就是因为我是去教华语,只能够挣十几块钱,就很大了。他说你每个月起码给我写一篇,我这样我就每个月都写,起码写一篇,有时候不止一篇,我的经济情况也大为改善。
解说:在燕京大学,萧乾最喜欢是新闻系的课,讲课的老师是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因为编过《中国简报》,斯诺请把帮助选译现代中国作家的小说,此后的大半个世纪里,萧乾一直保持着和斯诺家人的联系,正是这位老师,让萧乾走上了新闻记者的道路。
文洁若:斯诺对他很感动,斯诺还想给他一笔稿费呢,萧乾坚决不要,后来斯诺很感动,因为萧乾那时候显然比斯诺穷啊,斯诺送他一大箱子书,可是一打仗全丢了,好多古典书什么的。
解说:帮助斯诺翻译中国作家小说时,萧乾也常常去沈从文家,一次他意外地碰到了久闻大名的作家巴金,类似的命运让这两个人在之后的几十年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萧乾称巴金为师傅。
萧乾(一九九五年):1957年以后,我当时已经成为人人所不耻的一个“右派”,大家都尽量要避免我。他就在一次场合上,他一定要跟我坐在一起,我一再说,我说你到前面坐,他依然跟我坐在一起。后来是周总理要他到前面去坐,他在我最倒霉的时候没有丢弃我,经历了友情的考验吧。
解说:1935年萧乾从燕京大学毕业,这时的他已经不用工作发愁,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杨振声和沈从文为他引见了《大公报》总经理胡霖,这份报纸为他提供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成为他一生工作最久的地方。
萧乾(一九九四年):当时我是希望能够做一个地方通讯,到处跑,但是他需要的是一个编副刊的,副刊《大公报》这个报纸,是对于副刊是非常重视,他要我编那个《小公园》。
丁亚平:他当时差不多是每天要给很多作者写信。每天可能一个半天就会写二三十封,给一些年轻作者鼓励帮助很多。后来有作家过多少年以后,来写回忆这段历史和对他影响这么一个经历的时候,用这个叫“欢乐的震荡”这样的字眼来做标题,来表达当年从中得到的鼓励和感激之情。
编辑:孔繁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