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赐贵:从陆地走向海洋 我国海洋立法仍是空白
吴小莉:上任一年多,您也南北极都去了,您是南方人跟我一样,到了这么寒冷的极地,会不会觉得特别的艰苦。
刘赐贵:我们去一般都是夏季吧。算它们是最热的天气,还是大雪飘飞,可能这下出大太阳,马上就飘大雪,刮大风。这种的气候变化那是几分钟或者半小时就变化一次。
吴小莉:您还特别去了比如说韩国、俄罗斯、智利和阿根廷的科考站去考察,它们的科考站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刘赐贵:我觉得它们的生活设施要比我们强,我就觉得我们要改造,一定要改善我们科学家生活的环境。
吴小莉:比如说哪些方面您看到了觉得是可以改进的?
刘赐贵:你比如说卫生间。卫生间他们给我住的应该说是比较好的房间,但我都觉得那个设备基本上是不能用的。我们在那儿两天时间不洗澡也没有问题,但是你要长期在那里是不行的,很艰苦。我觉得这些都可以改善。
吴小莉:2007年8月2日,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北极探险家林加罗夫搭乘"和平1号"深潜器深入4261米的海底,在北极点上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的俄罗斯国旗,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应,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等濒临北冰洋的国家,针对北冰洋地区的权益之争愈演愈烈。有评论认为,南北两极地区已经成为了大国争夺的"新战场"和"新空间"。
刘赐贵:为什么各国都很重视这个南极、北极的科考,它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南极和北极有丰富的资源,南极呢陆地面积有1400万平方公里,加上它周边的海洋大概3600万平方公里,合起来就是5000万平方公里,这么一个占地球将近十分之一表面积的区域,它的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第二个南极北极对全球气候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初期,中国在国际两极事务中还仅仅是"只能尽义务而不能享权利"的"三等公民"身份,但是从1984年至今,中国连续开展了28次的南极科考,先后建立了长城、中山和昆仑三个常年科考站,开展了4次的北极科考,建立了黄河科考站,跻身于国际极地科考大国的行列。
我们在北极更多的是对海洋生物、海洋气候包括极光这方面的研究。我们的极地中心在上海,他们对极光开展了专期的观测研究,以及极光对人类,对整个太空它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比如对航空器这些影响,所以对南极北极的科考主要是在这两个方面。
吴小莉:刘赐贵提出,要将基地的科考站打造成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让更多的科研机构能够参与到极地的科考工作中来。
刘赐贵:科考站是我们管理的,但是我们国家的所有科学考察者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海洋局要做好这方面的服务。目的呢,就是为我们更多的科学家能够涉足到极地进行一些科学研究。
吴小莉:如果科研机构想要进入的话,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刘赐贵:它有的是合作的项目,有的是单独的申请,现在不少的大学也参与了这方面。香港、台湾的科学家也都参与了大洋极地科考。
吴小莉:如果说,各个国家对于极地的资源还处于考察和探索阶段的话,在世界其它海域的"蓝色圈地运动"却早已刀光剑影,而各国争夺的最主要的一种资源,就是"流动的黑金"──石油。
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的统计显示,中国南海的石油储备可与波斯湾媲美,其中70%蕴藏于深海海域。然而,就是在这样资源富庶的区域,相比周边其他国家在南海勘探石油的规模相比,中国的动作却一直不大,而同时,中国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却不断的增高,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6%,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为21%,走向深海,已刻不容缓。
吴小莉:刘局长您好,为什么不把渤海湾石油作为战略储备留给后代子孙,我们南中国海的海底的石油被周边小国联合美国、印度来开采石油,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去开采呢?
刘赐贵:渤海湾的石油开采实际上五六十年代那时候就已经开始勘探开采,进入规模开采期是在八十年代,渤海的水深平均在二三十米这样子,所以在当时整个装备开采的装备。。。
吴小莉:技术。
刘赐贵:技术限制。当然我们今后会向深海,深远海这方面拓展。
吴小莉:2012年5月9日,"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开钻,这是中国首次独立在南海深水区进行油气勘探开发,有评论认为,在南海油气资源争夺由来已久的情况之下,"981"钻井平台的开钻,现实意义与象征意义同等重要。
吴小莉:981也有人形容,9其实就是钻井平台的意思,8就是深海,1就是第一步,您怎么看981开钻它的意义?
刘赐贵:我们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对南海都进行了勘探,你要开采开发它有个过程,我们的几大石油公司,它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981是中海油的一个深海平台,它在3000米的海域可以进行一万米海底的深钻,技术含量是比较高的,随着装备力量的提升,油气的深海开采是具备良好的条件,有了这个基础。
吴小莉:有人认为南海的石油也是主权油,现在开钻的位置是没有争议的海域,未来会不会往比较有争议的海域去前进。
刘赐贵:南海,我认为我们主张的范围、管辖的海域都是我们应该可以去的地方。
吴小莉:在各个国家不断加速对深海石油勘探开发的同时,原油泄露导致的海洋污染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生态难题。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曾发生过一起引起世界关注的溢油事件,那是1967年3月的一天,利比亚籍的油轮"托雷·卡尼翁"号行驶到了英吉利海峡时触礁,12万吨的原油发生泄露,当时,英法两国为了清除溢油污染,总共出动了42艘的船只,使用了1万吨的清洁剂,英国甚至还出动了轰炸机对部分的溢油进行焚烧,但是仍然造成了附近海域和沿岸大面积的污染,英、法两国也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次事件之后,国际海事组织专门成立了一个常设的"立法委员会",并且出台了著名的《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而近些年,世界性的溢油事件日益严重,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统计数据显示,每年通过各种途径泄入于海洋的石油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0.5%,其中海洋溢油是最大的生态灾难。
吴小莉:2011年6月21日,一条微博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微薄的内容是"渤海油田有两个油井发生漏油事故已经两天了,希望能够控制,不要污染",6月30日,媒体率先披露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田蓬莱19-3发生溢油事故,渤海溢油事件浮出水面。
刘赐贵:我去的时候,当时对情况的了解,对实际的原因,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其它的漏油事故,一般是一个管道,那么油喷上来,那你把这个溢油点控制住也就控制住了。可是渤海它不是这样。这次的蓬莱19-3油田的漏油,它就好像一个盘子,摔碎了,所以它好多点,油冒上来。这个原因就是因为,油层结构,由于操作方案不当造成损害,所以它多处冒油,它可能堵了这里那里又冒出来了。到达现场的时候,我们就和中海油和康菲再研究,就是两个彻底,彻底查清溢油点,彻底封堵溢油源。它也承诺说8月底前完成,它多次承诺,但是它没有实现。没有实现我们就要对它全油田,进行三停,停钻、停注、停产。
吴小莉:康菲溢油事件给渤海海域造成巨大的污染,国家海洋局发布调查报告,渤海溢油事故累积造成5500平方公里的海面污染,有840平方公里的海水由一类水质变为劣四类。2012年3月,根据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家海洋局对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作出20万元人民币的行政处罚,而在中国农业部与康菲石油达成10亿元人民币的赔偿协议之后,国家海洋局向康菲公司索赔16.83亿元人民币。
刘赐贵:这里面有一部分,一亿多的资金是进行当时的海洋应急、监测,海洋的评估成本。除此之外,全部用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严格的讲海洋生态的修复也是保护了渔民的利益。它不仅仅是一个16.83亿的数据数字问题,不光是这个,这个在中国海洋环境生态损害的赔偿上也是一个开创。
吴小莉:它是一个案例?
刘赐贵:很重要的一个案例。
吴小莉:渤海溢油事故引发各界对于中国海洋生态的损害和补偿立法的反思。在渤海溢油事故发生的五个月之后,巴西也发生了海上溢油事故,而事发不到半个月,巴西环境协会即对肇事公司开出了2750万美元的罚单,这是该机构对此类事件处罚的最高额度,远高于中国20万元人民币行政处罚的上限。刘赐贵坦承,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还存在着空白,目标定位较低,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吴小莉:巴西的污染比我们这次要小的多,但给他们索偿很高,目的是杀鸡敬猴,这个方面的做法是不是未来也可以有一些借鉴。也就是说我们以更重的处罚,让这些外企,或者油企,能够更好的去重视我们的生态环境?
刘赐贵:我们现在已经在启动相关法律的修改。所以每一次的这种经验教训都会不断地往上推动我们的法制建设。
吴小莉:包括了我们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行政处罚只有20万,当时发布这个消息的时候,许多人吓了一跳,是不是这个法律在今年修改的时候,会进行更多的考虑?
刘赐贵:对,会的。
吴小莉:海洋局有提供好的建议到人大去吗?
刘赐贵:按照程序,我们要和国家法制、法律相应制定的部门,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修改。
3帕:向海洋要地
吴小莉:荷兰人有句古语,"上帝造海,荷兰人造地",荷兰其国土面积的20%都是由人工填海而来,而世界上很多沿海国家如日本、新加坡、摩纳哥等也是通过填海造地的方式,获得了巨大的陆地面积。
中国面对沿海地区用地紧张的矛盾,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开始进行围填海的活动,到目前为止,沿海地区围填海造地的面积已经超过了1.2万平方公里。在刘赐贵上任海洋局局长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将中国11个沿海省份和5个沿海的单列市都考察了一遍,在这个过程当中,"围填海"在中国的粗放式发展,引起了他的警惕。
吴小莉:今年年初,您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到了要严格的执行围填海计划的管理制度,遏制盲目围填海。
刘赐贵:海洋的这个岸线资源是不可多得的,我们要珍惜每一寸海洋的海岸资源。但是,你怎么样树立一个正确的理念,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不要认为说,海洋很宽广,可以随意填,随意用,这是错误的。
吴小莉:有人说:"今天疯狂填海,明天高价还海",短期内,围海造地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长此以往,却会带来湿地、滩涂的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诱发自然灾害等结果。从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各地的沿海滩涂减少了约3.9万公顷,海洋污染、生态退化、航道淤塞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刘赐贵:填海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生态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在填海的时候,要经过科学的论证,使这种负面的影响减到最低程度。那么今后呢,它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来逐步恢复它的岸线,原有的生态环境。所以一定要上,技术含量高的一些项目。如果不是技术含量高的,它本身的项目的排入大海的污染,这种绵延的污染,就是很严重的。
吴小莉:由于围海造地的成本低廉,每平方米仅在220元到520元人民币之间,越来越多的沿海政府和开发商把目光投向了围海造地,2011年,仅仅在广东,就有东莞拟在珠江口海域投资86亿元造地近20平方公里,汕头市拟在港湾外围海域造地65.1平方公里。面对围填海狂热的发展势头,中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控制近海资源过度开发,加强围填海管理"。
吴小莉:现在的申请审批的程序是什么?
刘赐贵:它必须符合几个方面的条件。一个它要符合海域区划的功能。就是每一片的海域它适合做什么,适合发展码头呢?港口、码头,还是适合发展工业园区?还是适合发展旅游?还是适合发展渔业。这种功能定位绝不是海陆隔离的,应该是陆海统筹。使它海陆的资源最大化,它的效益最大化。第二它要符合海洋环境的评估,它会不会对这个区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影响?第三呢,要考虑它的项目可行性。那么经过这些的程序以后,进行申请。申请的过程还要有一个指标的控制,我们一年大概25000公顷,大概5000公顷是围垦养殖的。也就是围垦起来养鱼养虾。还有20000公顷用于工业和城镇建设,它可能就形成了一个土地资源。我们把这25000公顷分解到各个省。你如果超过指标,超过一公顷,下一年度要扣你五公顷。另外还要依法追究有关的行政责任。
吴小莉:从2002年起,隶属于海洋局的中国海监总队每年都会开展“海盾行动”,着重打击未经批准或擅自改变用途和范围的围填海行为。
刘赐贵:我们中国海监,每年呢都有查出几百起的案件。就是在有些企业,有些项目上,它一旦超过了,我们是有监控的,都会适时地进行制止。我们现在对全海域可以实时的监控,我们有卫星、有空中航拍,每个区域当中,还有监视的探头,包括海岛。所以一旦发现就要及时的制止。那么也当然有一些,他继续违法,那就要从严处罚,要追究。这几年都有不少的案件得到查处。
1
2
|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24081
1邓小平感叹:华国锋这人选对了 -
256198
2凤凰卫视记者常洛闻带您走进真实的朝鲜 -
67317
3江青与邓小平两败俱伤 毛最终选华国锋 -
47097
4凤凰卫视记者常洛闻带您走进真实的朝鲜 -
41031
5中纪委加强反腐 或选某“大老虎”作突 -
35447
6红墙摄影师:毛泽东的哪些照片曾经不能 -
33436
7阮次山:习近平讲话微妙 连战心中打鼓 -
31006
8评:日本拥核 美日拖垮中国最后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