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1981年《中国青年》提重视个人价值 3年后被推翻

2012年11月15日 11:01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核心内容:1981年《中国青年》刊出了总结性的文章,肯定了青年们在讨论中提出的,“社会应重视‘人的价值’、集体应重视‘个人价值’,个人应该自觉地按照社会需要提高“自我价值”的观点。”表示通常情况下,“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不过距此近三年后,随着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这个结论曾经被推翻,而潘晓两人也受到命运的捉弄,历经曲折。

凤凰卫视11月14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80年,复刊刚两年的《中国青年》杂志激起了一个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潘晓讨论”,后人这样评价,它曾经让当年千百万青年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激动、为它争辩、为它深思,也让千百万今天的中年频频回首没齿不忘,它是中国期刊史上令人难以置信的一个传奇,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阕回声不断的绝唱。

创刊于1923年的《中国青年》是历史最久的红色媒体,它多次参与青年思想潮流的引领,并随时代几经沉浮,历经三次停刊三次复刊。

1978年再次复刊的第一期,它便剑指“两个凡是”,在1980年,《中国青年》又很快敏锐地抓住了当时青年思想的脉络。当年《中国青年》的编辑约谈了两位青年,一位是青年女工黄晓菊,长期的影响不良使她患上小儿佝髅病,另一位是刚自杀被抢救过来的潘袆。

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很有代表性,编辑把两人的来信修改合并,从他们姓名当中各取一字,组成了人名“潘晓”,在第五期发表了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文中历经不幸的遭遇,探讨人生的意义。“如说为革命显得太空……,如说为名,离一般人太远……,如说为人类吧,却又和现实联系不起来。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这是任何专横的说教,都不能淹没,不能哄骗的规律。”

信中吐露出的彷徨、苦闷、迷惘和怀疑,一下子打中了刚刚经历的“文革”的亿万青年的心,竟然引发了6万封来信,掀起了畅达10个月的人生观的讨论大潮。当《新闻联播》采访黄晓菊的时候,她的表态成为名言被传诵。

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上存在着垃圾,就像苍蝇那样活着。主管意识形态的胡乔木以赞同态度,对如何“人生观讨论”提出了建议。1981年《中国青年》刊出了总结性的文章,肯定了青年们在讨论中提出的,“社会应重视‘人的价值’、集体应重视‘个人价值’,个人应该自觉地按照社会需要提高“自我价值”的观点。”

表示通常情况下,“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不过距此近三年后,随着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这个结论曾经被推翻,而潘晓两人也受到命运的捉弄,历经曲折。不过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黄晓菊创了业,潘袆则成为北漂的媒体人,他们依然有挫折和困惑,然而他们的人生路是不是越走越窄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腾飞中国》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20:30

重播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六13:2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梅] 标签:青年 个人价值 黄晓菊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