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莫言文学创作初衷:为了一日三顿 顿顿吃上饺子

2012年10月30日 10:22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核心内容:10月11日,伴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20世纪80年代文学重新吸引了大众的眼光,莫言评价80年代中期,刚改革开放不太久,文学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求新求变,没有什么商业化的行为,是所谓的文学的黄金时代,不过,莫言在当年文学创作的初衷可不是为了赶上文学的黄金时代,而是为了一日三顿,顿顿能吃上饺子。

凤凰卫视10月29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0月11日,伴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20世纪80年代文学重新吸引了大众的眼光,莫言评价80年代中期,刚改革开放不太久,文学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求新求变,没有什么商业化的行为,是所谓的文学的黄金时代,不过,莫言在当年文学创作的初衷可不是为了赶上文学的黄金时代,而是为了一日三顿,顿顿能吃上饺子。

莫言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的小学读书,11岁就辍学了,在农村劳动多年,家境贫困,冬天连棉衣也穿不上,莫言在2003年与许戈辉的对话中总结自己创作的两大激励,一是饥饿,二是孤独,这是现在的小资作家们不可能有的经历,1973年,18岁的莫言夹杂在昌邑县几十万民工中间挖胶莱河,红旗招展、热火朝天的工地使他心情澎湃,夜里趴在炕上就开始写小说《胶莱河畔》,但写了不到一章就扔下了,1981年,在保定市满城县深山沟驻防的士兵莫言,终于在保定的双月刊《莲池》上发表了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莫言兴冲冲地去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却错过了报名时间,他拿着《莲池》上发表的小说和孙犁先生的点评找到了军艺的文学系主任,也就是当年以《我们播种爱情》名震文坛的徐怀中。徐说,这个人文化考试即使不合格我们也要破格录取,之后莫言被文学系录取了。

莫言的早期创作中规中矩,努力在小说中创造善和美的火花,以直笔描述善良,但之后逐渐转向,在小说界创新意识高涨的1985年,莫言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写了在家没人疼在外被歧视和忽略的“黑娃”所做的一个有关“金色透明红萝卜”的梦,诉说了人的本性所受到的压抑和扭曲,莫言曾说,一个作家一辈子可能写出几十本书,这几十本书合成的一本书就是作家的自传,这几百个人物合成的一个人物就是作家的自我,如果硬要我从自己的书里抽出一个这样的人物,那么这个人物就是我在《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娃”。

1985年春,《透明的红萝卜》的发表使莫言第一次在文坛引发关注,在此引用一段生动的评价,莫言小说中最大的成就便是对感官的重新探视,即把人的听觉、味觉、视觉甚至想像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在当代作家中是独一无二的,读他的小说让人非常兴奋,好像人的全部毛孔都被打开的感觉。

《腾飞中国》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20:30

重播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六13:2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梅] 标签:文学创作 饺子 莫言在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