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艳阳天》60年代北京农村生活的浮世绘

2012年07月19日 10:29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1974年1月底,就在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目春节期间,几部故事片在全国各地公映,多年以来电影院只有样板戏的局面改变了,这给春节带来了一点久违的欢乐气氛,这是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中国首次上映新拍摄的故事影片,而《艳阳天》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凤凰卫视7月18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74年1月底,就在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目春节期间,几部故事片在全国各地公映,多年以来电影院只有样板戏的局面改变了,这给春节带来了一点久违的欢乐气氛,这是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中国首次上映新拍摄的故事影片,而《艳阳天》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电影《艳阳天》脱胎于当时红极一时的作家浩然的同名小说,早在1964年,这部小说的出版成就了浩然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艳阳天》描述的是北京郊区一个农业合作生产社麦收前后发生的故事,尽管小说不可避免的带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色彩,但《艳阳天》的确是当时农村生活的浮世绘,在文学上有其特色。
   
    特别是全书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乐观主义的精神,这也就是小说成为畅销书的根本原因,虽然文革结束后,对于浩然的争议较多,但是他作品中的乡土气息,特别是对于农村生活描写的把握在当时是无人匹敌,到了七十年代,浩然受到了来自中央的扶持,小说《艳阳天》也多次再版,是当时仅有的能够刊行的几部小说之一,1973年,当电影拍摄解禁之时,《艳阳天》自然也就成为拍摄的首选,作为电影的制片方,长春电影纸片厂集中大量资源,精雕细刻,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男主角虽然是由新人张连文担纲,但是有郭振清、马精武、浦克这些老戏骨的加盟,甘做绿叶,电影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
   
    不过由于电影艺术样式的局限和小说原著相比艺术性大打折扣,阶级斗争成为片子的主旋律,尽管有种种局限,《艳阳天》似乎是预示着电影界的《艳阳天》就要到来了,当然,《艳阳天》的到来并非偶然,1972年7月,毛泽东再一次谈话中就文艺界的状况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指出“现在电影、戏剧作品太少了”如此下去“百花齐放没有了”。1973年元旦,周恩来在与政治局其他成员一起接见电影、戏剧、音乐工作者的时候,作了如下指示,电影的教育作用大,男女老少都需要它,这是大有作为的,群众提意见说电影太少,接到很多群众来信,这是对的,此后,几个主要的故事片厂开始有所动作,《艳阳天》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搬上了银幕,此后,电影故事片的产量也逐年递增,1973年拍摄了4部,1974年拍摄了15部,1975年22部,1976年35部,在4年之中,全国生产故事片总计76部,当然,这个数量对于有着数亿观众的大国来说,仍然是少得可怜。

《腾飞中国》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 20:30

重播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六 13:2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曹奎] 标签:艳阳天 世绘 年代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