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二流堂”与中央关系密切 为何遭遇灭顶之灾?

2012年05月01日 17:34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二流堂”是20世纪40,50时年代北京的一个民间团体。名出自郭沫若。“二流堂”这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对现实观察敏锐,见解独立,而且与中央过往甚密。

凤凰卫视4月30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文革期间1970年5月9号,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提到过“二流堂”,他说“二流堂”不是一个组织,它没有正式手续,不像“哥老会”“青红帮”有个手续,就是一些知识分子吃吃喝喝,然而就是这个吃吃喝喝的知识分子的松散的组合,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度遭遇强大火力的批判,并被冠上了“中国的裴多菲俱乐部”的称号,要知道这个称号在当时可不是什么美称,因为“裴多菲俱乐部”被看作是颠覆匈牙利社会主义的罪魁祸首。

在“二流堂”这椿公案中不少文化名人被裹挟了进去,比如中央美院的教授也叶浅予,他被称为“中美合作所的文化特务”,漫画家丁聪被称为与“美国特务机关陆军战略情报局”有关,甚至周扬和丁玲也成为了“二流堂的密友”,此案牵连甚广,“堂友”不胜枚举”,“二流堂”在文艺界名声鹊起,是在抗战艰苦卓绝的1943年,当时流亡到重庆的文化人呢多数是穷困潦倒,有一位著名的报人,缅甸华侨唐瑜却颇有家财,而且性情豪爽,他出资建造了一座可住十多人的屋子。

安顿无房的朋友,因为客厅里有一个漂亮的壁炉,房子于是取名“碧庐”,后来成为“二流堂”,说起“二流堂”的名号来源于延安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剧中妹妹骂哥哥是“二流子”,意谓是光吃不干的懒汉,众人听后心有所感,从事文艺工作的不会朝九晚五,生活自由散漫,便互相用“二流子”调侃,有一天郭沫若来访,听见大家互称“二流子”,郭老就提议不如起个堂名就叫“二流堂”,从此“二流堂”名号便响亮地叫开了,后来往来“二流堂”者如诗人邵燕祥所说,多是一流的人物,文艺界、新闻界、演员民常来此高谈阔论。

举办舞会,把这里当做休息、聚会的地方,常来串门的夏衍在无形中成为“二流堂”的主心骨,“二流堂”这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对现实观察敏锐,见解独立,而且与中央过往甚密,周恩来以及董必武、林伯渠、王若飞、林彪等中共领导人都曾经拜访过“二流堂”,众人也多以进步文化助中共抗战,椿椿件件,当时身在重庆的周恩来自然是心中明了。

建国初期,周恩来在一次文艺界的集会上还曾经大声地问候,“二流堂”的人都回来了吗?“二流堂”的人都回来了,因为他们和中共千丝万缕的关系,让他们根本不可能离开,不过“二流堂”的风光并没有持续太久”,一椿大案让“二流堂”遭遇了灭顶之灾。

《腾飞中国》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    20:30

重播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六    13:2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楼楚楚] 标签:遭遇 二流子 郭沫若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