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

2012年06月12日 10:09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内容提示:知青一代是失落的一代,在超过十年的时间里,有超过1600万青年离开家乡,奔赴农村和山区,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制性人口大迁移一般人都认为是出于政治目的,但有美国学者托马斯·伯恩斯坦却从经济的角度解释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原因。伯恩斯坦所著《上山下乡》,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可能是最早的系统研究上山下乡运动的学术著作。

凤凰卫视6月11日《时事亮亮点》,以下为文字实录:

美国学者研究知青著作《上山下乡》

何亮亮:今天的传播焦点要跟大家分享一本旧书,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专门著作。

解说:知青一代是失落的一代,在超过十年的时间里,有超过1600万青年离开家乡,奔赴农村和山区,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制性人口大迁移一般人都认为是出于政治目的,但有美国学者托马斯·伯恩斯坦却从经济的角度解释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原因。伯恩斯坦所著《上山下乡》,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可能是最早的系统研究上山下乡运动的学术著作。

他尝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这场涉及千万人生活的运动的起源、目的、过程、结果以及运动所体现的政治色彩、社会冲突和价值观点等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伯恩斯坦把上山下乡的原因解释为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城市人口日益膨胀,失业率高涨的社会压力,把青年人派往农村,一是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把青年送到农村可直接减轻城市各部门的负担;二是可以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他的这一观点受到原国务院知青办的肯定。这本在1993年由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全书共分七章,分别是综述———一场中国式的社会大试验;为什么要下乡?动员———城市的躁动;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民”的艰辛之路;“广阔天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对运动的稳定性、权威性的挑战;是第三世界的榜样吗?

托马斯·伯恩斯坦是美国研究比较政治学的著名学者,他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政治系主任,兼东亚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中国政治、中国农村政治、中国对外政策等。

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

何亮亮:这本书就是美国学者托马斯·伯恩斯坦写的《上山下乡》,他的中文本是相近20年前出版的,但是现在还没有失去它的意义,这本书的中文版出版的时候,译者在前言当中说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也是迄今为止,就是到当时为止第一本,又是唯一的一本专门从学术的角度来分析,来研究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专著,这个作者伯恩斯坦是美国著名的学者,他至今还活跃在美国的大学教坛,也经常到中国来做学术的交流。

为什么要介绍这本书呢?这本书的英文版和中文版出版都已经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我们知道一本真正的学术著作是不会由于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的意义,特别是对于中国的知青运动。

我一直觉得也不能说是很困惑,但是一直是觉得还比较失望的就是对于规模如此庞大,影响如此深远这样的一场运动,有关专门的著作其实并不多。我们说托马斯·伯恩斯坦教授写的这本书很可能是第一本,是美国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的,当然他肯定不是最后一本。

其实比较新的一本是一位法国学者的,同一个题材的作品,法国学者叫潘鸣啸,他是一位法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写的本叫做《失落的一代》,也是讲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这个以后我们有机会可以再来介绍,因为对于这样的一场大的运动,几本书的介绍都不算多,但是比较可惜的就是至今没有看到中国学者所写的这方面专著,这是我觉得最大的遗憾。

因为我们看托马斯·伯恩斯坦他在讲他当年怎么来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他研究这个课题是在香港,因为当时就在70年代,也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一个美国学者,一个青年学者,他不可能到中国大陆来,他不可能实地的来展开他的调查工作,当时资料也是比较缺乏的,但是,当时的香港毕竟是最接近中国内地这样的城市,他在这个城市里面,一方面可以获得大量的中文,比较原始的资料,比方中国官方的,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当时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像美国,另外包括像台湾,他们都收听中国的地方广播,因为来自中国的信息太缺乏了,所以一方面是文字的资料,一方面就是广播,而且广播的新闻内容,把它整理成文字,然后从里面再把它吸收很多,对他们来说有用的信息。

这个伯恩斯坦教授也在香港接触了不少,主要是来自广东的那些,偷渡到香港的这些广东知青,他们也都做过红卫兵,从跟这些知青的接触,他采访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跟他们做了长时间的访谈,从里面又了解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这是我们说伯恩斯坦的困境。

后来我们看法国学者潘鸣啸,他要做这个题材研究的时候,情况当然就好得多了,但尽管如此,我们说中国的学者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够直接的来做这样的研究?因为我们知道知青上山下乡它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所谓特殊的年代,城市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劳动,从城市到农村去,这个其实在上世纪的50年代的后期,或者是60年代的初期就开始了,但是规模不是很大,真正规模最大的还是在文革的当中,就是196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个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广阔的天地去,在那里是可以大有可为的,在1968、1969年就形成了高潮,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代,就是文革当中全国的学校,全国都停课了,而且在城市里面上千万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他们既不能上大学,城市又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工作,所以上山下乡运动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

知青:空前绝后的一代

何亮亮:但是另一方面,像我们说伯恩斯坦教授写的这本书,他更多还是从经济政策和社会变动的角度来分析上山下乡运动,而不是把上山下乡运动的主体,就是知识青年这一代作为他分析的对象,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因为这样一个巨大的运动,这样一个事件,涉及到数千万人,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像我们今天介绍的这本书,他就是从经济政策,从城市和农村的变化这个角度来分析上山下乡运动的,而法国学者潘鸣啸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从所谓失败的一个事业,这个角度来分析上山下乡运动,所以学者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我相信未来中国的学者们也一定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因为中国的学者,特别是我们知道其实现在活跃在中国的社会科学领域的很多学者,他们自己就是知识青年。知识青年在中国历史上,或者在世界历史上参加过上山下乡的这一代可以说都是非常特殊的一代,是空前绝后的一代,这一代人是值得去研究的,最近在中国内地播放的电视剧《知青》它的作者梁晓声先生,就是有名的知青作家,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知青出身的。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一代呢?所谓空前绝后就是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放在中国是这样,其实我们文革本身就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我相信以后不会再也文化大革命那样一个惨烈的运动了。既然知青也好,红卫兵也好,他们都是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革命运动当中的产物,在此之前是没有的,我们看现在比方说作为中国领导人来说,比方大家熟悉的,像现代中国最高层的领导人,像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等,他们都是文革以前的大学生,所以他们就没有到农村去,可是现在中国新一辈的领导人,像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这一批,张德江这一批领导人,他们全部都是知识青年,在之后的这一代,就是我们说到中国60年以后出生的这一代人,他们不可能再上山下乡,因为上山下乡运动已经停止了,已经结束了,空前绝后的这一代人,这一代无论是作为一个群体,还是作为其中的精英,其实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其实西方的学者也在这方面开始下功夫,在开始研究了,我期望以后中国更多的学者也来研究这个群体。 

《时事亮亮点》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周一 19:20--19:55 

重播时间:周二 06:00--06:35 11:25--12:0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石冰] 标签:人眼中的中国知青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 美国学者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