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学诚法师:有信仰的人容易有道德自律的精神

2011年11月22日 15:56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那么菩提道就是要发菩提心,菩萨所走的路。那菩提道的前提就要有大悲心、悲心,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悲心它所面对的是所有的有情。所谓菩萨是印度话,翻译成我们汉语叫觉有情,觉悟有情,就让所有的有情觉悟起来。他所要从事的就是这样子的工作,以此为自己的使命,这个是菩提道。那么在菩提道整个过程当中,菩萨要学五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内明。

因明,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逻辑学,跟你说话要理性,要符合逻辑,在逻辑上面要能够站得住脚;声明,就是音韵学,各种的外语,它都属于到声明的范畴里头去;工巧明,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科学,就是要掌握科学;那么被医方明,要学会掌握医学,要懂得医学;内明就是佛学。所以要成为一个菩萨,菩萨要成佛,他首先要掌握这五种知识。那么从这方面我们就能够看到佛教的慈悲心的具体体现,在我们道德的这样子的一个范畴里头去。那做这些他完全都是无私的,完全都是发自于内心的,这样子的一种体现。不是一种商品的一种交换,把这个道德沦为工具的价值,那就会很可悲。

那么再具体如何来实践菩萨道呢?佛教讲闻思修,"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什么意思呢?就是听闻,听,听你把它听进去,接收、吸收,接受收,接收什么呢?接收信息,我说的话,你把它听进去了,你就接收了,就是闻,听闻。思呢?就是思考,你听进去之后你还要分类,我讲的对啊错啊,讲得怎么样啊?有没有参考啊,对我有什么帮助啊?那就是思,就思考。思考就是信息的分类,闻就是信息的接收,修就是信息的处理。你听完了以后我还要处理,不然我听了这些,好不好,我一天听了那么多,接触东西那么多,如果不处理的话,这个你这个u盘都会满,电脑都会满,头脑更得也会满,你必须要去处理,不要的把它屏蔽掉,把它放掉,把它放到垃圾箱里头去。这个就是修行,就是处理这个坏信息。证呢就是巩固,好的信息要把它保存好,巩固好,所以佛教讲闻思修就是处理信息。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这个信息就非常多的,就非常复杂的,那么要经过我们的心来处理,让它简单化,让它来分类。如果你没有分类、没有处理,那么我们的信息在我们头脑当中、在我们心里就会无序。那么要处理好这些信息就必须从两个方面来处理:一个是从横向上面来处理,一个是从纵向方面来处理。从横向方面就是从现在整个的世界,从空间方面来处理;从纵向方面来处理从时间,上下五千年,不只上下五千年,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来讲五千年,从我们整个人的无限生命,这样子的一个时间的长河来分析处理我们这些信息。因为我们现在一些事情的产生,它也有可能是因为过去信息在起作用,我们现在收储的信息,它未来也会起作用,所以我们就是需要从更宽广的空间、更长远的时间来认识到说事物它的完整性,它的整体性,这就非常重要的。

那么佛,什么意思呢?觉悟。菩萨是觉有情,佛是觉悟的人。他觉悟它分成三种:第一种是自觉,自己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第二个觉他,帮助别人觉悟;第三个觉行圆满,他的觉悟的这些行为、这些行动已经圆满,做到家了,做好了,那么名为佛。所以我觉得佛教既是一种信仰,佛教也是一种文化。现在也有好多学者提出文化宗教、文化佛教。同时佛教呢也是一种教育--宗教教育、生命教育;那么佛教也是一种道德,它有很多具体实践的这样子的一些条德目。

那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的宗教。它将是一个超越人格化的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由建立事物的--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那么爱因斯坦他说:如果他信仰宗教的话,那么他会信仰佛教。可以说,目前的我们整个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已达到86.7%,就相当多的人,但是现在由宗教所引发的问题,乃至冲突也是屡见不鲜的。

但是佛教它是一个宇宙的宗教,爱因斯坦说宇宙它是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空间,它不是教条主义,他说佛的这种理论是让我们去悟的,让我们去领会的,让我们去实践的,而不是让我们去照搬的,所以它不是一个教条主义的,同时它包含了自然和精神,爱因斯坦讲自然和精神,那我们现在讲物质与精神,那实际上自然与精神这种提法我觉得还更加科学,这两个方面都具足,那么它有它的实践性,以及它的体验,宗教的体验、宗教的实践都有。那么在今后更长远的这种未来,我觉得我们这个佛教所发挥的这种作用会越来越大。

那么随着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我们融入到世贸之后,那我们中国的社会与整个国际社会融为一体的,那我们在2006年、2009年召开了两次的世界佛教论坛,第一次是在杭州开幕、普陀山闭幕,这个大会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是2009年召开的,在无锡开幕、台北闭幕,大会的主题名为"和谐世界,众缘和合"。所以我觉得今后要让我们社会的和谐,要让世界的和谐,要从心开始,要众缘和合,那么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道德的问题就越来越淡化了,社会和世界就会越来越和谐了,我们整个人类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安宁与美好!

新时期人文精神有怎样的变化?

佛教如何引导当今社会道德建设?

道德的约束力如何完善?    

王鲁湘:非常感谢学诚大和尚非常精彩的开示!您其实在我们节目开场的时候您引用了康德的这个关于对道德的一个讨论,关于道德的两个基本的前提是吧,那两个前提我理解其实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两个无限性。这两个无限性是我们一些信仰的基础。所以佛教讲到我们的道德建设,讲到我们的人心人性的时候,就是从根本上头要切断掉我们的根本烦恼、无明烦恼,是吧,这个根本烦恼和无明烦恼,在大和尚看来是不是我们当今建设一种新的公民道德的,也是一个基础性的东西。就是说这种道德,我们现在的公民道德和过去的传统道德,它一定有一种延续性,这种延续性是由道德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它一定要建立在一个比较绝对的一个基础之上,不能建立在一个相对的一个基础之上。

学诚大和尚:道德它是有连续性的,它只有连续性它才能够说明它的普遍性。如果是说我们各个时期各个地方如果道德不一样,那么你就很难说你是谁对谁错。这个道德本身就是从我们人心、人性,人的这种本能出发的。就是人有病,人遇到困难,人发生了车祸,那么我们应该是无条件去帮助,那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有这种恻隐之心。

我们不是说社会上面别人那么做了,所以我要这么做,或者说是政府要求我这么做了,那么我才去做,或者说我如果不是这么去做,就会受到法律的什么这个制裁,那么这些都不是属于道德的一个范畴。那么很多人不愿意去做,或者说没有做到,或者说非常犹豫,那么他就是因为认识到说我做不做跟我自己有什么关系?他说我救也可以,我不救也可以。那么如果一旦他确立了我不去救,那么我就会有什么后果,那他会变成一种自觉的一个行为,他就会自律来要求自己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做。所以我觉得现在大家对于这种文化方面的了解,文化方面的学习,那么特别是我们佛教文化方面,如果大家能够吸收这样子的一个概念,我觉得也能够转化成我们人的自觉的这样子的一个行动的体现。

王鲁湘:中国是一个在传统社会中间它是一个建立在血缘、这个宗法制度之上的,这么一个社会,就是我们特别重视家庭伦理、家族伦理。但是确实它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当这个家族成员这个家庭成员,离开他那个社会环境,比如说他从他的这一个乡村出来了,到了一个陌生的一个社会里头的时候,好像他的这种道德的约束力相对它也就减弱了,他离开他那一个约束的环境,他就开始比较放纵自己,就是在一个陌生社会中间,他突然觉得他可以为所欲为,那么这样一种我们中国的这种道德的相对主义化,甚至是机会主义化,是不是对于这个我们中国的这个道德建设,包括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真正的这种、道德的、心灵的、信仰的那种坚定性也产生一种很不利的影响,如何克服这种影响?

[责任编辑:王腾] 标签:学诚 佛教 王鲁湘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