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梁晓声:回望知青岁月 警惕当下“中国病”

2012年07月06日 10:55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知青》这部作品是原著及编剧梁晓声最完整记录十年“上山下乡”岁月的故事。身为著名作家的他对自己经历过的六年知青生涯独具情怀,早期的创作大多以此为题材。“理想主义”是曾经的梁晓声最为显著的标签,如今的他也许少了一分冲动感性,多了一分宽厚从容,但一直没有改变的,或许是他对于自我、人性、社会、历史那份热度与责任感不减的关注与反思。本期节目专访梁晓声,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节目7月8日(周日)20:30为您首播。

如果说《知青》这部电视剧的热播带来的是有关青春与理想的集体回忆,那么梁晓声围绕“知青”展开的话题,则是针对当下“中国病”的诊断和开“药方”。

梁晓声心里的《知·青》

许戈辉:通过电视剧的形式呈现出的《知青》,是否符合您写作这部原著的初衷?

梁晓声:最初我是不完全赞同使用《知青》这个片名的,因为它太大。全国十几个兵团,一千几百万人插队,东南西北全都要体现是不可能的,一部电视剧撑不起这个大题。但他们恰恰比较喜欢它的大气。当时我想了一个办法,在“知青”之间,顿上一个圆点,“知”是知道,指这一代青年从城市到乡村,知道了国情民生、如何做人处事;“青”是青春、青涩。或者还可以用《青岁月》,以对应这个火红年代。

许戈辉:如今把这样一个题材呈现给大家,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梁晓声:我看到社会上一种对于文革的回潮之意。这段历史最先是被规避、屏蔽,然后逐渐成为空白;再通过另外一些歌曲、戏剧、影视作品,使它开始逐渐泛红,而现在的年轻人因为没经历过,所以不了解,我觉得把它讲出来是我的责任,有些泛红的东西是假的,我们不能回去。我前年在“两会”上就谈到文化的自觉性,它对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提升和灵魂铸造是有使命感的,你不能剥夺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尽量客观还原历史真相、公允评论历史人物、深刻剖析自己国家历史错误的责任和义务。

许戈辉:在推出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你们是否遭遇过困难和阻力?

梁晓声:《知青》“左”的部分在分寸内

梁晓声:我给导演曾经写过三封信,互相鼓励,有一封我是这样写的:“此剧不同于以前,相当文学。情节是重要的,情愫、情绪和情怀也是重要的,这是此剧的气质。以我的把控感觉,这个剧中“左”的部分,绝在分寸内,一点也没出格,故大可放心,不必自行删之。”我的意思就是,我写了,你要拍出来,不要预先自己就胆怯了,总要给人一种对历史的较诚实态度为好,毕竟我们是有些思想的人,要对所谓禁区有一点突破的勇气。

许戈辉:你们预先想到的可能的禁区是什么?

梁晓声:文革不能这样呈现,这剧里呈现得太多。把八十年代以来所有电影电视剧中关于文革的部分都放在一起,也比不上这一部剧呈现得多。我们做的确实让后来的许多同志既震惊又为难,但同时,他们也感动了,他们觉得这真诚,而且他们也意识到这是需要的。

许戈辉:现在我们看到的内容和最初的版本有多大的区别?

梁晓声:当然剪啊剪啊剪啊,剪掉很多内容,都是呈现文革极左特征的那一部分。但是即使剪掉这一部分,也依然保留下了现在的这些。最初我们就意识到,我们在做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导演包括这个团队,其实在整个的拍摄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可能随时被叫停,或者拍完之后成了瞎忙活,导演能够坚持下来纯粹是他和我对于那段历史的共识。

梁晓声:当年一心想挣钱才报名到兵团去

许戈辉:听说您当年到兵团去的时候算是“根正苗红”对吧?而且和那些只凭一腔热忱去的知青们不同,您是经过理性的思考才决定去的。

梁晓声:我是工人家庭出身,父亲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从我出生之后他就开始经常离家。那时候我哥哥患有精神病,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我当时就是为了挣钱,那种愿望非常强烈,做梦都是一角一角地捡钱。那时学徒工毕业之后才挣18元,已经非常了不起,因此当有人说去那个地方基本工资是32元,人就根本不在乎是什么地方,兵团还是农村,做什么工作,立刻的表态就是我去。能使母亲脸上的愁云少一些,使弟弟妹妹在春节的时候能穿上新衣新鞋,这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就感。

许戈辉:去之前知道那个地方是什么样的吗?

梁晓声:不知道。动员会一结束,我马上就找老师报了名。只带了5元钱、一床被子、一个旧饭盒,里面有一斤粗粮做的点心,然后就上火车。不会哭也不会感到骄傲,非常镇定,就是去劳动挣钱。

许戈辉:在您走之前,母亲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是为儿子骄傲,还是更多不舍或凄凉?

梁晓声:都没有。母亲那时被生活重压得接近麻木,我分明感觉到母亲几乎就要撑不住。因为你想在城市里,男人不在家的生活本身已经很难,在有限的18平米的空间内,她要带着四个儿子一个女儿,还有一个患精神病的曾是她最大骄傲的长子,压力非常大。所以她几乎没有特别的反应,只是问哪天走,妈给你做褥子。走之前一个星期我把家里能做的硬活都做好,抹墙,重新砌炉灶,劈柴火。

许戈辉:和其他的知青年龄相仿,那时您也还不到19岁,却要尽量把家庭的重担给承担下来了。

梁晓声:可能跟其他的青年不一样的是,在我决定下乡的时候,我们班主任老师就嘱咐,让同学们不要送我笔记本。她让我不要记日记,不要写东西,跟同学通信不要谈政治,开会的时候少发言,不得不发言的时候,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因为我们几个同学之前就会在老师家里谈国家的命运,讨论到很晚,她担心我政治上出问题。事实上我在下乡之前已经跟老师讨论过,文革是对的吗?

许戈辉:很多人被文革大潮裹挟,完全丧失独立思考地狂热投入,可您在下乡以前就已经开始怀疑了?

梁晓声:是,运动刚一开始我们就已经讨论这些问题。我们都是普通劳动人民家庭的孩子,虽然文革发生了,但是那种鼓吹暴力的喧嚣不可能吹到每一个家庭,完全摧毁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对于最底层家庭的那种影响。那些父母可能是文盲,但是在孩子出门的时候他们会嘱咐,不要落井下石,不要伤害别人,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因为那个年代你想做,有时不需要理由,只一条,我是红五类,就够了。在这个名义下,你几乎可以伤害很多人,你所见到的伤害现象也比比皆是。但那些底层的文盲父母,他们至少知道向善,知道这些行为是不对的。

许戈辉:据我所知,您本名是“梁绍生”,为什么在插队之前改为“梁晓声”?

凤凰卫视中文台《名人面对面》

7月8日(周日)20:30首播

7月9日(周一)13:25重播

[责任编辑:石冰] 标签:梁晓声 知青 岁月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