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抗日战士曹跟诚晚年因无低保而靠捡破烂为生

2013年07月10日 10:38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2010年8月的一天,山西省平陆县西部中条山下,一个名为西郑的小村庄人潮涌动。来自陕西、河南、甘肃等地的20多人组成的“寻亲队”,聚集在村头的一块墓碑旁。此刻,对于这些寻亲的人们来说意义非常,这是70年来他们第一次来到亲人的墓旁进行祭拜。

凤凰卫视7月9日《冷暖人生》,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一块碑,一个人,七十年后的追烈,五年间特殊的找寻。冷暖人生特别呈现,后死碑记(下)。2010年8月的一天,山西省平陆县西部中条山下,一个名为西郑的小村庄人潮涌动。来自陕西、河南、甘肃等地的20多人组成的“寻亲队”,聚集在村头的一块墓碑旁。此刻,对于这些寻亲的人们来说意义非常,这是70年来他们第一次来到亲人的墓旁进行祭拜。

张恒:当汽车到达墓地的时候,所有的烈士家属首先直奔的就是墓碑,他们在寻找自己亲人的名字,当时现场都很乱。当他(们)看到自己亲人的名字的时候,有些人就哭了,一般去的人侄子比较多,看名字的时候都是侄子们去看,等于说头压着头,一个墓碑就这么粗一点点,一个人把前面站了,后面人看不见,头压着头人趴着人看。

陈晓楠:找那几个字。

张恒:找那几个字。

抗日战士曹跟诚晚年因无低保而靠捡破烂为生

陈晓楠:张恒,陕西现当代史研究学者,挖掘并整理中条山保卫战的历史多年。2009年,在陕西省平陆县的一个名位西郑的小村子里,张恒发现了一座特殊的墓碑,它并没有在正规的墓园当中,多年来一直立于荒野鲜少有人问津,墓碑上除了记载28个抗日阵亡士兵的名字和籍贯之外,也没有留下别的太多的信息,而据当地村民介绍说,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有一些村民就会自发的来到墓碑前进行祭奠,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烈士的家人前来拜祭,也就是说这些为了抗战牺牲被埋在西郑村的国民党士兵的亲人,极有可能并不知道他们已经牺牲了,至少是不知道他们被埋葬了这异地他乡。一切的种种让张恒充满了疑问,这块特殊的墓碑背后究竟还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这28个年轻的生命在这个世上还留下了些什么呢?2009年,张恒开始了他特殊的一场找寻,也开启了他和这样一块墓碑之间,5年特殊的缘分。

张恒:这就是张玉亭当年立的后死碑,第一个字,正面第一个大字上面,为国捐躯一圈,正面呢是中华民国28年,营长张玉亭暨全体官兵敬立。村里面有个老人70多岁,他并没有经历过这场战斗,但是就为这个墓地,他守护了一生,现在还在守护,他姓张,当烈士家人随着我一块到墓地祭拜的时候,我说你们应该感谢他,他每年都要去打扫这个墓地,看护这个石碑,而且给来的人讲述这个战斗和历史,自愿地去把这个事情做了。

解说:数年间,这块小小的墓碑几经沉浮,文革中曾被村民埋了起来,直到80年代初期才又被挖了出来。多年来,它静静佇立在村头,鲜少有人问津,直到2009年张恒的到来才让周围的人开始重新注目这块墓碑,以及模糊碑文背后那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张恒:曹跟诚这个老战士当时打仗的时候,他就因为受伤,和日本人拼刺刀肠子都流出来了,他是敢死队的。他当时是拿着棺材,他去过去把这个棺材一拍说,说棺材是我的,我死了就装在这个棺材里面,就这样的一个战士。他晚年很凄凉的,因为他没有小孩,当年也没有低保,他完全靠捡破烂为生。这就是一个老兵,他在临死的时候在喊我要走了,我要找我的部队去了。

陈晓楠:1938年3月日军攻占太原,兵临风陵渡,西北岌岌可危。蒋介石令38军军长孙蔚如将军组建31军团下辖38军和96军,渡过黄河进驻山西南部中条山抗击日军,而38军的前身是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的第17路军。西安事变之后,杨虎城被迫出国,17路军被蒋介石分化缩编成了38军。然而,就是这样一支以三万多名“陕西冷娃”为核心,装备相当低劣的所谓“叛军”,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以阵亡两万七千人的惨痛代价,把十余万日军阻隔在了中条山一带,稳住了整个西北,甚至是整个中国的战局,日军视其为中国战区的“盲肠”。墓碑上记载的这28人就是阵亡的两万七千多陕西军人当中的一部分。

解说:1939年1月23日,日军偷偷翻过中条山青家山一段,向沿线守军发起了进攻,117师3营近百名官兵,与日军在一处山谷展开了厮杀,战斗从凌晨战至黄昏,日军始终没能突破防线,不得不又退了回去。然而由于日军从上往下攻,地形上处于优势,再加之火力猛烈,28个年轻的国军士兵相继倒在了敌军的炮火之下。战后,官兵和村民一起将牺牲战士的遗体,运到了山下一个名为西郑的小村旁将他们一一掩埋,此后营长张玉亭找来村里的石匠,历经一个月时间,一座记述了28个士兵名字籍贯等信息的墓碑,从此立在了他们牺牲的战场旁。张玉亭为这块墓碑后死碑,意指活着的人埋葬牺牲的战友,日后愿赴死抗战。岁月流逝,当张恒第一次走近这块墓碑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

陈晓楠:你头一眼见到那个碑的时候什么感觉?

张恒:就感觉很孤独、很凄凉。

陈晓楠:一个几乎没有人去的地方。

张恒:就是一个村子很远的地方,那里面没想到躺着28个为国殉国的烈士,我就当时拿了一瓶矿泉水,把名字全部浇湿了以后,我想按照名单对一对。

陈晓楠:你当时什么感觉啊,在终于拿水把这些名他们的住址冲干净,多少年之后,它们显现出来的时候,能读到那些名字。

张恒:我是陕西人我来看你来了,然后呢没有人的时候我也在那叫,我说老乡乡党,我们陕西人叫乡党,我是陕西人,我也是这个部队的后人,我今天来看看你们,但是呢我要走了,有一天我能找到你(们)的家人,我让他们来给你们烧纸。

中国军队曾有近万名官兵在六六战役中殉国

解说:墓碑前,张恒久久难以平静,这些十八九岁从这家那户走上战场的陕西军人,他们的家人是否知道他们的下落?在这个世上,除了这些简单冰冷的碑文,他们还留下了些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张恒开始了一段他从未想过的特殊找寻。2009年4月,在陕西省柞水县一个偏远的小村,张恒首先找到了墓碑上28个阵亡士兵中,汪家强的家人。当年汪家强离家充军时只有19岁,一走便再无音讯。

汪家礼(汪家强的侄子):在家里面,经常家户在过个大事小事或者老人或者是孩子结婚,这些老人经常会在一块谈提说起来,就是我大伯被国民党拉走以后没有音信了,知道到柞水县,最后再也不知道去哪了。

解说:多年来,对于汪家强的下落,汪家人曾有过当中猜想,直到张恒的到来他们才知道,早在70年前汪家强离家的那一年,他就已经牺牲了。

张恒:当我告诉烈士的家人,他的哥哥找到了,他哥哥是谁,在什么地方。汪家和他当时他蹲在地上,我们几乎都是站在家里的家里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穷到那种程度,房子几乎是一个牛毛毡子,牛毛毡子那种房子很简陋,房子也很黑,有一个小灯。这个老人听到这个消息,找(到)他哥哥的消息以后,老人半天没有作声,紧接着老人背过我们蹲在地上哭了。这个哭是我听到的所有哭声中间很难忘的那个哭,呜呜呜,就是那样的这种感觉,很悲鸣,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哭。

汪家礼:那个亭子在这边的梁梁上,坟墓在(那边)中间隔了一条路,在路这边。当时我们去时上面是种了麦子的,那个麦子已经收了,地也不平是漫坡地。当地老百姓就说,你们的亲人就在这地方埋着。我说大伯,你好可怜啊,你走了七十多年,你们我们都不知道你在这个地方。

解说:汪家强当年离家时仅有19岁,参军不到一年便牺牲在了战场上,他没有结婚,更没有留下后代,随着不断地走访,渐渐发现墓碑上这28个年轻的士兵,他们的情况与汪家强大都相似,只有个别年龄稍长的离家时结了婚,他们牺牲后留给家人的更是难言的伤痛。2009年6月,在陕西省安康市大盘镇孙家槽村,张恒找到了牺牲士兵孙志成的结发妻子,年近90的马成菊。

《冷暖人生》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二21:50

重播:周三15:0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潘旸] 标签:亡国奴 乔立明 墓碑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