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张纯如母亲:女儿的死和南京大屠杀未必有关

2012年12月19日 11:13
来源:凤凰卫视

她又走进那些曲深里巷采访大屠杀的幸存者,每一个老人都极其渴望滔滔不绝、情绪激动,他们的痛苦过于深重,好像在老死之前都不能一吐为尽。

张纯如:有时我感觉像在做时空旅行,比如一名受害者面对面地跟我说她曾经反抗企图强暴她的三个士兵,而她的照片是我见过的,一个当时只有十九岁的女孩,满身都是伤口,六十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眼前这个老人跟我说的她当年的遭遇,这对我触动很大,我切身感受到大屠杀不仅仅是在六十年前,到今天还影响着人们。

解说:在给母亲的信中,张纯如说这些幸存者的居住条件都极差,她为此感到心碎和不公,而她又不无遗憾地发现因为日中友好的政治需求,南京大屠杀不但在日本,甚至一度也是中国官方避讳的话题。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其后的六个星期制造集体屠杀28起,零散屠杀858起,强奸和轮奸两万余起,26至37万中国人遇难,在日本士兵中,很多人展开了杀人竞赛,这两名日军在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除了采访被害者,查阅第三方的证言,张纯如还必须要去面对那些当年的施害者,在对日本老兵的采访中,张纯如深受人性的困惑,这些人在生活中亦有普通人的情感,但为什么会在南京的那六个星期里成为魔鬼呢?

张纯如:日本军人剥夺中国人生命是很容易的,因为他们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除了天皇、任何人的生命都毫无意义,我曾经和一个日本军人交谈,他告诉我说他被教导任务重于泰山,而自己的生命则轻于鸿毛,对于一个日本军人来说,最大的荣誉就是为国捐躯。

解说:在军国主义的洗脑教育中,中国人被当做最劣等的种族,生命像蝼蚁一样,而在等级森严的日本军队,个体的生命与尊严同样被视为草芥。在1937年的南京,已经没有“人”,而是一群卑微的兽类,残害着另一群比他们更加弱小的生命。

张纯如:他们被当成废物一样对待,是低微得不能再低微的一群,进入了中国的首府之后,突然间他们拥有了比神还要大的权力,所以不难理解在南京,他们把过去几个月,甚至一辈子所受的压抑以不可遏制的暴力形式爆发出来。

张纯如自杀震惊世界 母亲称其动机源于药物

解说:1996年4月《南京大屠杀》一书进入到了最艰巨的写作阶段,埋身浩瀚而黑暗史料中的张纯如体重减轻、经常恶梦,头发一团团地脱落,她告诉父母,有时她必须起身远离那些文件,深吸一口气,她觉得痛苦万分,几乎窒息。张盈盈深为女儿忧虑,在给母亲的回信中,张纯如这样写道。

张纯如:我现在所承受的这些与大屠杀中的那些遇难者的遭遇完全无法比拟,作为一名作家,我要将这些遇难者从遗忘中拯救出来,替那些喑哑无言者呼号。

解说:1996年5月25日,张纯如来到外祖父母的住处,此时外公已经去世,她对身患癌症的外婆进行了正式的采访,她再一次问起了那个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次的外公外婆在1937年的长江边险些失散的故事,但这一次,张纯如不再是个好奇的听众,而是一个庄严的追寻者和记录者。

1997年12月1日,全球最重要的杂志之一《新闻周刊》中出现了几个大字,“揭露南京大屠杀”,张纯如的第二本书《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正式在全北美推出。1998年1月14日,张盈盈夫妻接到正在外签售的女儿的电话录音,张纯如惊喜地告诉父母,她的书在全球最权威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已经上升到第15名,录音中她哭出声来,张盈盈夫妻也激动万分,他们回话说纯如,你成功了。

张纯如是第一位如此年轻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华裔作家,《南京大屠杀》震惊了西方世界,二战后,西方对纳粹残害犹太人的罪行研究汗牛充栋,但对日本法西斯的揭露则几近空白。

视频:就像你指出的在南京的死亡人数比广岛和长崎的死亡总人数还多,然而我们对南京的事似乎失忆了,这是为什么?

张纯如: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冷战,它使这个事件在世界范围内被遗忘,1949年中国解放,无论是内地或是台湾都没敦促日本进行赔款或者是道歉,因为讽刺的是这两方都需要联合日本去对付对方,他们需要日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援,我认为到今天内地和台湾政府都不是很愿意向日方提及这个话题。

解说:此后《南京大屠杀》一书数次加印,张纯如奔走各地开始了漫长的签售和演讲活动,众多专家学者也对这本书高度评价,著名专栏作家乔治·威尔说,晚到的正义不一定意味着正义不被承认,对大屠杀的遗忘等于第二次杀戮。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成为畅销书我感到很幸运,我不想让这段历史从此消失,我不想让那么多人的生命从此灰飞烟灭,所以我写了这本书,真正困扰我的是日本的强硬势力,他们想让这段历史消失,我认为这是对遇难者的侮辱,人们应该为阻止集体屠杀行为而斗争。

解说:张纯如以她的书和激情澎湃的演讲不但成为北美华人,也是大多数民众欢迎的明星,《读者文摘》选她作为1998年9月份的封面人物,很自然地她也成为世界各极端右翼团体,尤其是日本右翼攻讦的目标。时任日本驻美大使批评她的书,“一面之词,错误连连”,之后一些恶意来信出现在她的信箱,其中一封中还夹着两颗子弹,女儿与日本右翼的正面交锋让张盈盈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她提醒女儿注意,张纯如当时认为母亲杞人忧天,同时,无数的战争受难者来向她倾诉痛苦,她被看做花木兰和秋瑾式的人物,甚至被誉为“中国的圣女贞德”,很多人开始来劝她从政,这些都令张纯如深感不适和忧虑。

1999年,身心俱疲的张纯如又重新投入了写作,第三本书的题材依然是她最关切的华人,2002年,张纯如的孩子克里斯托弗诞生,2003年,厚达五百页的《美国华人》一书出版,当年年底,她就开始接触第四本书的题材,这些二战中被日军俘虏的美军战俘的经历恐怖得不可言喻,张纯如常一边听采访录音一边流泪。

《南京大屠杀》后,父母建议女儿不要再接触此类残酷题材了,但张纯如说,她不能背弃那些老兵,让他们被人遗忘。时间来到2004年,没有人能够预想到这会是张纯如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张盈盈在之后的岁月中,仔细的回忆那一年的每一天,试图找出女儿自杀的轨迹,当年3月到5月,为推广《美国华人》张纯如穿梭北美大陆,密集参加签售活动,签售接受后张盈盈发现一向风风火火的女儿忽然变得心事重重、闷闷不乐,一次,她向母亲讲述了旅行中的一幕。

张纯如:有个人演讲后走过来,用充满威胁的口气对我说,如果你加入我们组织的话或许可以安全些,我大吃一惊,不知道如何回答他,立刻走开了。

解说:这个细节当时并未引起张盈盈足够的重视,但事后回想这或许就是扭转女儿一生的一幕,这个威胁她的人到底是谁?他后来又做了什么?随着张纯如的去世,一切已成不解之谜,但无疑在这次签售途中,女儿遭遇了令她极为恐惧的事情,因为此后她变得越来越消沉。

6月,张纯如忽然开始怀疑儿子得了自闭症,并且得病的原因是自己给他打了太多的疫苗,张纯如为此深为焦虑和自责,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她的精神过敏,但在张纯如离世后的第二年,克里斯托弗果然被确诊为自闭症,事实证明了张纯如超越常人的敏锐。2004年8月11日,张盈盈来到女儿的住处,她发现张纯如几天没怎么吃饭睡觉,几乎垮掉了,但她还在收拾行囊准备第二天去路易斯维尔采访美国战俘老兵,那是张盈盈后悔终生的时刻,出于对女儿决定的一向尊重,虽然心中有明显不祥的预感,但张盈盈没有竭力劝阻女儿,事后想来,如果充分休息后再长途奔波也没悲剧就不会发生。

8月13日凌晨两点,尖锐的电话铃声响起,电话中张纯如的声音惊恐万分,她看到旅馆的窗子外有人在窥视她,而旅馆的电视里则忽然出现了恐怖的画面,张盈盈夫妻马上赶往路易斯维尔,他们在医院的精神病房见到了女儿,她被诊断为躁郁症发作。之后的三个月,张纯如换了三位精神科医生,但她的病情丝毫没有好转,而是趋向严重,曾经充满活力、神采飞扬的她时而郁郁寡欢、神情恍惚,时而情绪暴躁、脸色铁青,最后一个星期,她拒绝父母来家中探望,女儿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老夫妻心痛至极,但却茫然无措。

[责任编辑:楼楚楚] 标签:张纯如 母亲 南京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