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五十年代中国人对毛泽东有着发自内心的狂热

2013年09月27日 12:07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段著名的《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的讲话,很多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可能会背得个字不差,它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毛泽东在1957年访问苏联的时候对那里的中国留学生们说的,那一年毛泽东64岁,听他讲话的留学生们大多二十四五岁,这群人在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里疯狂地吸取着知识,把它回馈给祖国,如今半个世纪过去,当年的青年人早已年逾古稀,然而亲耳聆听毛主席这段著名讲话的那天却永远定格在了很多人一生的记忆里。

凤凰卫视9月2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1957年11月2日早晨8时30分,在北京南苑机场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登上了由苏共中央派来的图104专机,毛泽东此行是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并出席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这是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也是他仅有的两次出国经历。

其实中国正在苏联的援助下努力实施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大批苏联专家奋战在中国工业建设的第一线,在苏联的各个高校上千名中国留学生也在疯狂地吸收知识。对于毛泽东的此次访苏,不仅苏联给予了异乎寻常的礼遇,中国留学生们也格外关注,在异国他乡能见到自己国家的领袖是一种荣耀。

陈晓楠: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段著名的《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的讲话,很多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可能真的会背得个字不差,它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毛泽东在1957年访问苏联的时候对那里的中国留学生们说的,那一年毛泽东64岁,听他讲话的留学生们大多二十四五岁,这群人在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里疯狂地吸取着知识,把它回馈给了祖国,而这一局面的形成有赖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和苏联的友好关系,如今半个世纪过去的,当年的青年人们早已经年逾古稀了,然而亲耳聆听毛主席这段著名讲话的那一天却永远定格在了很多人一生的记忆里。

身在异乡的留学生们很兴奋 他们有一个共同愿望是见到毛主席

解说:1957年11月初冬的莫斯科已是寒气逼人,而在莫斯科留学的上千名中国留学生在这个季节里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寒冷,他们的内心被一种激动情绪裹挟着,大家愉快地传递着毛泽东即将到达莫斯科的消息。

王之任(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原长征三号火箭副总设计师):知道毛泽东明天来,我比他们早,一早就起来就坐公共汽车去的,从我们那到列宁山上到莫斯科大学相当远,坐了地上的无轨电车,坐地铁,坐了地铁出来又坐无轨电车我记得,一直坐到飞机场。

解说:王之任是莫斯科航空学院的五年级的中国留学生,1957年和王之任一样在苏联留学的中国学生有五千多人,他们分布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高校里,毛泽东到达莫斯科的消息让这些身在异乡的留学生们很是兴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要见到毛主席。一大早王之任就和同学们自发地往机场赶,下午三点二十分,毛泽东乘坐的专机抵达了苏联伏努科夫机场。

王之任:我记得毛主席下飞机的那场面,把礼帽一摘,拿着礼帽脸红,我觉得他好像是在哪修养回来的,有点红红的,那种感觉红光满面的,有点黑黝黝的那样。

马作新(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第十九研究所所长):毛主席下来以后跟巴黎招呼完以后到群众这边走,走到我们面前我们就喊毛主席万岁,他就这个手势,这可能别人没见到我这个小孩子,就是20几岁的孩子就是看到这个,就是我们喊毛主席万岁。

陈先玉(时为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人员):我印象里最深的一下飞机戴着那个礼帽,下了飞机以后跟赫鲁晓夫什么那些握手,完了以后我那时候也是外交官了,也是留学生,快到我那儿了,中国同志就不拉手了,这一句话完了,后边都没拉手了。

解说:陈先玉是1952年中国派遣苏联的第二批留学生,学习两年后被提前安排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日常负责处理留学生事务,当时他和使馆的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到机场迎接毛主席。1957年苏联十月革命40年纪念,当时的世界格局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更加有组织地团结起来,11月初,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聚莫斯科,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参加。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的时候我们中国代表团全体同志受中国人民的委托来到莫斯科,向我们的苏联兄弟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

解说:如同今天的追星族一样,当年的毛泽东就是青年人崇拜的对象,能够见到毛泽东一面,能够有机会跟他握一握手都是无比幸福的事儿。

陶瑜瑾(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中信澳大利亚公司原总经理):我们都知道了,因为消息很快,都盼望见到主席,但是毛主席日程安排得非常满。

傅志寰(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原铁道部部长):中午我一听广播,广播说毛主席来了,我听着非常高兴,我就问我同学,你们听到广播没有?他们说我们找你找不着,我们到飞机场去接了,所以我就对他们还挺有意见,我说这么好的事儿怎么不告诉我?他说找你找不着,大家都很分散,那个时候那是自发的。

解说:毛泽东到达莫斯科后很快成了会议的主角,十二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签署了《莫斯科宣言》,毛泽东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会议之外,中国留学生希望见到毛主席的呼声越来越高。

陶瑜瑾:一直没定,因为他日程安排得非常满,但是大家的呼声很高,尤其是在莫斯科上学的中国留学生呼声很高,主席来了,怎么也得见一见呼声很高,那个时候大使好像是刘晓,刘晓大使把这事情反映给邓小平。

涂蓓蕾(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中国轻工业总会科技发展司原副司长):我们那时候就特别想见毛主席,可是毛主席那么忙是吧,人家就不可能来接见我们,我们就再三要求,跟大使馆刘晓那时候刘晓大使。

解说:建国后中国政府在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下确定了以苏联为主要学习对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从1951年开始,中央大规模向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1956年派到苏联的留学生人数最多达到了2401人,对留学生们在国外留学的情况,身为一国领袖的毛泽东有着太多的惦念。

陈先玉:他非常关心留学生,去了就问刘晓大使说咱们留学生情况怎么样?刘晓大使就说了,他说他们学习各方面都挺好,就想着见见主席,主席一听好啊,那你就给我安排安排,麻烦你这个大使给我安排安排。

解说:1957年11月17日,这是毛泽东到达莫斯科后的第15天,一大早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通知留学生们在莫斯科大学的礼堂里集合,同学们猜测一定是毛主席要来看望大家。

王劰云(时为中国留苏学生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大家当然盼望着会想见毛主席,所以大家一清早早早地,平常不开会不会那么早去,为了去占位置去,我们是去得比较早,占的十几排吧。

甘晓崧:出发的挺早,但是还有比我们还早的呢,因为我们那个在郊区,又得坐地铁又得坐什么车的是吧,等我们去的时候那已经都坐的差不多了,所以我们坐的位置不是太靠前。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00-09:35

声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朱玲娟] 标签:留苏学生 毛泽东 苏联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