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1938年日机轰炸昆明:闻一多头部被砸满面是血

2012年11月27日 13:29
来源:凤凰卫视

吴宝璋:日本飞机经常来轰炸,因为昆明的防空力量实在太单薄,每一次日本飞机来了以后,就像进入无人之境,大摇大摆的来了,投弹完了又飞回去了,所以当时这个昆明的民众啊,那是叫做苦不堪言。

李良驷:我为什么说它是训练学生呢?它俯冲轰炸,第一架飞机投了弹以后就起来了,然后它的炸弹一炸,第二架飞机跟着下来就炸啦,自己炸了自己,所以我说它是训练学生的。

记者:看得到那飞机俯冲的那个过程吗?飞机离您近不近啊?

曹传钧:看见过,看见过。

记者:还是离得比较近啊?

曹传钧:看见过,它那时候,我们也没有飞机,飞机出来抵抗,所以非常猖狂的。

解说:当日军的飞机轰炸有如家常便饭一般,每天准时到来之时,昆明市民们便不得不在这种,朝不保夕的惊恐阴云下展开生活,而联大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做出相应调整。

陈晓楠:在日军飞机空袭昆明最为频繁的日子里,昆明市民们开始过上了另外一种生活,如果醒来看天,天空晴朗,那就意味着日军飞机一定会到,天一亮就带上大包小包,扶老携幼的到郊区去躲避了,直到下午四五点,天近傍晚的时候再陆续回家,所以昆明的商店呢一度是白天关门,夜晚营业,而学校和工厂则大多是停课、停产。西南联大则是索性把上课的时间提前,上午十点之前结束上午的课,下午呢三点以后再继续上课,中午的时间则是准备空袭疏散的时间,预备给,留给那些不请自来的日本客人。

解说:小说家汪曾祺先生多年后,曾以幽默风趣的笔法写下散文《跑警报》,生动的记录了当时联大师生们,在战乱中躲避日军飞机轰炸的故事。

汪曾祺: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词语,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者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惟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李良驷:有时有影响,不过不是很大,我们提前上课,中间十二点,十一点,一点,两点,这个时候就跑到山上去了,出了这个门就是山,等到解除警报,晚上大概四点钟,三点多钟又回来又上课,所以不大有影响,对于上课不大有影响。

张怀德:我们上课的时候呢就是有个口袋,这个口袋呢不叫书包,叫疏散袋,这个口袋呢就叫疏散袋,为什么叫疏散袋呢?我们上课的时候呢就,什么书啊,笔记本啊什么一起就装在这个袋子里面我们就去上课,这个袋子呢就挂在这个椅子的后面,警报一来,那么大家个老师,同学就跑警报去了。

人就躲在防空壕里面,但是我们呢还把书本呢,还看书,从我来说,我还是看书,因为你不看不行,时间太少了。

吴宝璋:那么今天在云南师大一二一联大校区,这个校园里面呢,还留着一个池塘,那是当年日本飞机轰炸的时候,留下的两个炸弹坑,那么这两个炸弹坑到最后,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之前,梅贻琦他自己用他的薪水,把周边的环境进行了修葺,把这个炸弹坑就变成了一个校园里面的一个景致,那么后来呢人们就在旁边种上梅花,因为是梅贻琦教授他自己用自己的薪水来修整的这样的一个小的花园,所以被命名为梅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遗址,这也是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留下来的一个罪证。

[责任编辑:张梅] 标签:闻一多 昆明 1938年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