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三代领导人为新华书店题词

2012年11月13日 10:36
来源:凤凰卫视

解说:而此时的新华书店还是沿袭着几十年来的老路子,这家企业几乎具备当年国企所有的典型特征。

汪轶千:我举个例子,就说门市部,柜台卖书,你要买书的话,多数只能在柜台外面,跟营业员指,我要书架上哪一本书,叫栏柜买书。后来大家不喜欢,提出批评,华君武画了幅漫画,拿个望远镜找书架。

郑士德:安排一些不识字的妇女都来给你干书店,当营业员,这当然是个别例子,不是都这样,那个别的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什么色封面的,红色封面的,这个给你,这样人能售好书吗?

解说: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垄断性经营,新华书店的这些体制性弊端被掩盖,然而,随着集体个体书店的进入,这些缺陷开始显露无疑,这种体制性缺点最终使得新华书店很快丧失了竞争优势。而就在新华书店面临行业竞争挑战时,新华书店与出版社之间的矛盾也开始进一步激化。

王耀华:到了八十年代,就是全国出版社是越来越多,出的品种越来越多,书店可容纳的品种书也越来越有限,所以这个矛盾就出现了。我这只能是陈列3万个品种,你现在出了5万个品种我怎么办,显然我2万品种不能进来了,那么出版社就是说,我出的书你怎么可以不进呢。你新华书店就是为我服务的。

郑士德: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事,《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胡绳写的,一开始全国销售量订4万,拿出版社有意见,告状,它说怎么订这么少。那怎么办呢?那就批评我们,怎么这么少,好,我们再发通知,最后发了多少,100多万,大概发了120万。

王耀华:各个层面上纠杂在一起,完了读者当然是骂新华书店,也骂出版社,我买不到书都是你们的事情。

解说:在此种形势倒逼之下,新华书店的改革势在必行,最终在多家出版社的强力要求下,新华书店的垄断发行渠道被打破。1983年,在几经博弈之后,国家出版部门决定放开发行渠道,由出版社各自发行,五年之后的1988年,新华书店统一批发的格局也被打破。

王耀华:书店当然一些老同志,当然是相当地震怒了,相当地不满,他们也向有关领导部门申诉,提出意见,提出要求,哪怕向媒体、向报社、包括向市里边、向上海的市领导,或者新闻出版机构领导、向出版局的领导、向文化部写信,开会的时候也是意见很多。

柳斌杰:文化领域的思想上残留的左的干扰是比较强的,所以一开始提出文化转体改制,很多人认为天方夜谭,文化怎么能够转体改制,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怎么能用来搞文化呢?变成企业了,那你这个文化导向、方向怎么能管理呢?能不能管理得了。由于这些顾虑,使一部分对文化体制改革啊很不理解,很不支持。

解说:然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使得政府建立了对市场的信任,也在内部内部达成了对改革的共识。文化体制的改革因此被顶层确立了下来,此种背景之下,国务院相关部门于1988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在这份通知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市场的概念,至此文化的市场地位正式被得到承认。自此开始,一场涉及出版、发行、影视、剧团等各个文化领域的改革开始逐步启动。

陈晓楠:长期以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最大的争议就是文化的特殊属性,也就是公益性和经营性之间的矛盾。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厘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概念,也就是由政府来主导,进行公益性的文化建设,而由市场来主导进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公益属性和产品的属性可以说进行了一个剥离,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正因为这种剥离,文化体制改革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一场针对出版、发行、影视剧团等等各个方面的文化体制改革真正全面来临。

[责任编辑:张梅] 标签:题字 江泽民 邓小平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