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毛泽东在苏区被“架空”的真正原因

2012年05月08日 10:19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陈晓楠:从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所有中央红军的作战部署,都是由三人团发布的,这三个人分别是博古、李德,还有周恩来,与此同时被拿掉红军指挥权的毛泽东,除了搞搞调查做做报告,更多的时间只能一个人在住所里看点书。在那段被陈毅称为是鬼都不上门的赋闲岁月里,毛泽东开始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政治道路上的失误和教训,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红军的行动。

解说:由于前线失利,战事吃紧,外加国军飞机频繁的对中央苏区政府所在地进行空袭,1934年7月,原本居住在瑞金沙洲坝的毛泽东跟随中央领导机关迁往瑞金城西,二十公里的云石山古寺里居住。当时毛泽东被安排住在左厢房,居住在右厢房的是时任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张闻天。在这段赋闲岁月里,毛泽东经常坐在寺院后,一棵大樟树下的青石凳上读书,或者与张闻天促膝长谈,相互交换对于时局的看法。正是由于这次机缘使曾经留学苏联,并且有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经历的张闻天的思想开始转变,他逐渐认同了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和军事主张。

在长征突破湘江之前,骑马的张闻天经常和坐担架的毛泽东走在一起,而和他们同行的还有同坐担架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在其传记《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述:“在担架上和篝火旁的朝夕相处,使毛泽东和王稼祥互相越来越了解,并有机会分析在讲习所发生的事情,以及长征途中的情况,毛谈到战术上的错误,特别是导致广昌惨败的错误,这些谈话就在毛泽东和曾在三藩市当过编辑的洛甫,以及伤口未愈的政治局候补委员关键的布尔什维克王稼祥之间进行,他的论点给王稼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坐在摇晃不定的担架上发表议论的毛泽东不是什么乡巴佬,而俄国人和中国布尔什维克人却常常这样描绘他,这只能说明他们自己是多么愚昧无知。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便倒向了毛的一边。”

这是本书的第七章所记述的内容,标题叫做担架上的阴谋,而此时毛泽东和张闻天、王稼祥这三个人也逐渐形成了相对于军事三人团而言的在野三人团。

另一方面,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怀疑李德军事指挥能力的声音也在中央红军中越发高涨。特别是经过湘江血战,部队因为大批辎重所累,贻误战机以致大量减员后,对李德和军事三人团指挥的不满,已达到了顶点。

周军(《毛泽东的神来之笔》作者):再加上湘江之战失败以后,李德说话的分量一下就降低了不少,红34师在湘江以东失败以后,有一天李德在行军,他就看到周子昆了,周子昆实际上他当时已经不在34师了,但是李德把他记错了,李德就把他叫住,你这个34师师长,你这个部队在湘江以东失败了,跟你老婆在这扯闲谈,这样就叫警卫班把这个人绑起来,把周子昆绑起来,搁中央苏区肯定就绑起来了,洋顾问说一句话肯定绑起来。那个时候大家不动,看了看就不动,不动最后他没办法,最后是毛出来解的围,毛说这人交给我处理吧,就算了。毛当时就提出来,我们要讨论失败的原因。

解说:洋顾问处理周子昆事件,以毛泽东打圆场圆满落幕,毛泽东提出的,讨论失败原因,也得到了军事三人团成员之一周恩来的支持。此时的周恩来也对李德和博古很有意见,在过湘南之前,周恩来就曾向三人团建议多听取毛泽东的建议,却被李德、博古以毛泽东懂什么顶了回来。

周恩来答应毛泽东,在形势稍缓和的时候即召开会议,讨论失败的原因,然而会议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并没有确定。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在紧锣密鼓的调兵遣将,这位在20世纪初从各路诸侯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黄埔军校校长在军事指挥中,素以多看对手一招而闻名四方,早在湘江血战之前半个月的1934年11月17日,也就是他任命的湘粤桂边追剿军总司令何键发布《第一次追剿计划及命令》之后的几天,他就对中央红军有可能突破湘江防线有了预见。

中央红军主力突破湘江后,蒋介石的对策也当即发出,他把围剿红军的重点确定在防止红军与二六军团会合的湘西要道上。12月1日,湘军何键将追剿总部从衡阳迁到更靠近湘西的邵阳,同时调整部署,摆下了一个从新宁经城步、遂宁、靖县,并向北延伸至会同、洪江的弯弧形大纵深堡垒群,准备与红军决一死战。而白崇禧的桂军虽然也将所部两个军五个师的兵力编成一个追击队和一个预备队做出向红军追击的姿态,但在这个被称作小诸葛的广西人心里,却与被肖贺的二六军团在湘西闹得夜不能寐的何键有着不同的盘算。

周军:何键剿共比他们几个都积极,白崇禧不一样,白崇禧统治的广西,自从白色起义以后,他的统治一直比较稳固,他的联保统治搞得比较稳固,他剿红军,他是这样一个态度,就是说,如果能占便宜,不付血本能干就干,如果要付血本,不干。

解说:白崇禧、蒋介石忙于调兵遣将的同时,中央红军也在忙着整理行装,准备翻越他们自瑞金出发后的第一座高山,海拔2142.5米的越城岭主峰,猫儿山。虽然这座别名老山界,区分黔桂两省的界山,与红军之后翻越的川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相比,尚属小儿科级别,但是作为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山,毛泽东依然用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词句形容了当时翻山的难度和险境。

作为红军医院院长的傅连暲大夫,也在翻山的途中,不得不扔掉自己的代步工具,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唯一一顶货真价实的轿子,从此开始徒步行军的旅程。

陈晓楠: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后来被陆定一写成了文章《老山界》,并且收录进了苏教版和沪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本当中,融进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文中描写了老山界的高,以及红军翻越老山界时的乐观精神,却并没有提到翻过老山界之后,红军的境遇。在跨出老山界之后,如果红军仍然按照原定的计划向湘西进军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所知的中国历史,将从1934年的冬天被彻底改写。

[责任编辑:张梅] 标签:苏区 毛泽东 红军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