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百年语文:叶圣陶编辑课文 追赶时代脚步却疲惫不堪

2012年02月25日 11:46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陈晓楠:1950年12月10日,北京东总部胡同10号院热闹非常,门口一块仍民教育出版社牌子,更是相当引人注目,因为这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这一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成立大会,很多领导都亲自到场,叶圣陶更是早早的就迎候在门口。

从这一天开始,已经身居出版总署副署长的叶圣陶又多了一个新的职务,那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长。

解说: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教育的要求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了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一个专门负责统一出版教科书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应运而生。

顾振彪:毛主席呢就说,就是给人民教育出版社提了社名,人民出版社他都没题,人民出版社五个字啊,是把人民教育出版社把教育两个字去掉,然后他们挂过去的,这个说明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重视,当时就是说也是中央下的指示,就是说全国要用统一的教科书。

商金林:就是中央政府就是当时要统一的,方方面面要统一,那教育当然要统一,所以可能是这两个主体,一个旧的不能用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划一个时代了。第二个是中国是统一的,不能各行其事,要体现新中国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解说:作为新中国统编课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长,叶圣陶深感肩上的责任之大,但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新中国的魄力。为了新中国的孩子们,他责无旁贷。

冯斌:开始叶老兴致勃勃地终于迎来了他进入政界,进入国家出版界,这样第一次大显身手的一个时候。

商金林:他这个人他确确实实对工作是勤勤恳恳的,他确实是这方面的行家,可能就是说,比如说我们不可想,比如说那时候要是不是叶圣陶当人教社的社长,不是叶圣陶当这个总编辑,可能其他人真的也取代不了。

解说:1951年,叶圣陶开始系统地修正新中国第一套语文课本,按照叶圣陶的要求,几乎所有要进入课本的文章,他都要逐字逐句地审阅修改。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叶圣陶早在开明书店时期就收入过课本的文章,但要放入新中国的课本里,他还是重新修改了一遍。

刘国正(原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他要改这篇课文要怎么改呢?找主要编辑来,找一个精通法文的人来,还得找一个对北京话熟悉的人来,他是苏州人了,大家改一句啊就得先由懂法文的看看,这个版本翻译得忠实不忠实,要怎么改,然后再叫那个懂北京话的人来看一看,看看是符合不符合说话的这个习惯。

顾振彪:一大帮子人在一块儿讨论,读一句讨论一句,认为怎么翻译好,这个句子应该怎么定,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最后由叶老一锤定音,由他定这一句怎么讲,怎么翻译,就这么逐字逐句地翻译,这么一篇课文,一篇短篇小说,要推敲一个礼拜。

解说:对于人教社编出的课本,叶圣陶有一个要求,就是编辑必须带着课本到学校里读给学生们听,然后跟老师一起上课,听取他们的意见,做进一步的改正,而他自己更是守在人教社里,逐篇修改课本。

刘国正:他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但是经常到出版社来上班大概间一天来一次吧,就是八点钟上班,一定是八点以前到,我们选了课文给他看,他一篇课文要提出几十条意见来。

解说:北京东四八条是叶圣陶的故居,建国之初的那段时间里,他就是在这个小院子里,一遍遍地修改着那些看似浅显的语文课本。

叶小沫:家里头就是一天到晚看他,趴在桌子上干事情,还有比如说我小时候发了课本,我会包得很好,当时用牛皮纸把它包好,你什么时候包好了以后,拿去请他在那课本上写上语文,然后一年级一班叶小沫,他都给你写,什么时候拿去,他都会提起毛笔来帮你写,因为他写的字很好看,我们那时候歪歪扭扭的,所以我每次包完课本都请他帮我写。

解说:成长在50年代的学生们,对他们的语文课本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们的回忆里,那些深深印在他们脑海里的课文,像新生的共和国一样,虽然稚嫩但是纯真热情。

叶小沫:公园里的花开了,有黄的,有红的,然后小平跟姐姐去看花,小平想摘花,姐姐说不要摘,不要摘,花是大家的,要给大家看,这些都还记得。

商金林:也许对我那个年代,比如说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药》,他究竟写的是什么,关于革命者与那个被革命者,《故乡》写的是什么东西,鲁迅的《故乡》,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写的是什么东西,这个印象特别深。它好像对于我来说就是说它使我想起的不仅是一篇课文,好像是那么一个时代。

解说: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参加少先队、共青团是很多孩子梦寐以求的事情,那种集体带来的巨大光荣和幸福,笼罩着这些新中国的花朵们,他们坚信自己就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时刻准备着为这个国家贡献青春。

张人凤:在1952年正好我上初中,那么那个时候的政治思想工作呢,就是大概是一个是共青团活动发展得比较快,一个是学习苏联,那个时候是个热潮,不得了,全校的各个教室,有一次全校的各个教室,分门别类布置苏联的图片,让大家去看,那么有的学生呢做讲解员,讲解苏联老大哥。

解说:1950年代初期,友好的社会主义苏联被新中国亲切地称为老大哥,是当时各行业奋斗学习的榜样,语文也不例外。在当时语文教科书少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中,苏联文学占据了绝大部分内容。不仅如此,在语文的教学方法上,也向苏联看齐。

1953年5月的一天,北师大附中的一堂语文教学观摩课上,来了一位叫做普希金的苏联教育专家,在听完《红领巾》这堂歌颂苏联少先队员的语文课之后,普希金尖锐地批评了当时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就是着名的《红领巾》教学法。此后的几十年间,这种教学方法大行其道,几乎所有的语文课,都开始按照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类的套路进行教学。

顾振彪:就在《人民教育》杂志上面宣传,等于就是说向全国推行,因为当时期望的也是一切都是学的苏联,好像苏联的都是好的,所以这个《红领巾》教学法就推广得很快,大家都纷纷模仿。

秦兆基:是政府推行的,就是用这个作为考绩的一个标准,用不用这个教学法那是一个态度问题,那说明是立场问题。

解说:学苏联,学志愿军,学工学农,不断变换的政治风潮,对当时满腔热情的孩子们来说,也许还是一件新鲜事,但对于课本编辑者来说,时代的脚步却让他们追赶得疲惫不堪。

[责任编辑:孔庆瑞] 标签:叶圣陶 语文 课文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