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一个人的离开和台湾相声艺术的覆灭

2012年08月29日 16:35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如今在中国大陆北有“德云社”南有“海派清口”,而在宝岛台湾,相声艺术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现今台湾相声又有怎样特别的魅力与风情呢?冯翊纲、宋少卿,台湾最具特色的相声组合,携手合作24年。活力、原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皮里阳秋、绵里藏针,逗乐之余,指桑骂槐,笑点、刺点“说遍”台湾无敌手。

凤凰卫视8月27日《大剧院·零距离》,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冯翊纲、宋少卿,台湾最具特色的相声组合,携手合作24年。活力、原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皮里阳秋、绵里藏针,逗乐之余,指桑骂槐,笑点、刺点“说遍”台湾无敌手。

姜楠:我们首先要回顾一段历史,1949年,中国政局大变革的一年,国民党带着大约130万军民背井离乡退守台湾,兴建“眷村”,成为台湾的“新住民”或者叫“外省人”。在这130万军民中,有几位民间相声艺他们到台湾后,将自己记忆中的相声段子进行整理,开始在广播电台录制节目,并且录制录音带进行发行,这就是台湾相声的发源。在那个充斥着动荡、漂泊、骨肉分离的年代,相声艺人们的声音慰藉着这130万“新住民”的思想之情,也成为“眷村”孩子们铭刻于心的童年记忆。那么60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中国大陆北有“德云社”南有“海派清口”,而在宝岛台湾,相声艺术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现今台湾相声又有怎样特别的魅力与风情呢?

解说:在1949年那场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中,无论是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还是命若蝼蚁的兵士,他们都在自愿与不自愿当中来到台湾,而被他们裹挟而来的,则是更多操着各地方语言的普通民众,在这个历史的转折口,成千上万的家庭遭遇着生离死别。

冯翊纲:我妈是河北昌黎人,所以来到台湾的时候我妈十岁,她是跟着我姥爷一块来的,我姥爷、我姥姥,我太姥姥,就是我妈妈的奶奶统统在台湾,所以我在一家子河北人的口音当中长大。

宋少卿:父母亲都是1949年跟着蒋介石去的台湾,那么从小我就听过父亲讲,因为那个时候街上有卖相声录音带,父亲买回家听,所以通常那个时候严格来讲,也是那个年代的人的一种思乡的一种方法,尤其对北方人来说,那么相声一直在他们那个年代,或许听过或许听说过,那么再经由台湾的两位很重要的相声大师,魏龙豪、吴兆南两位先生,录的这个(录音带)。

解说:吴兆南生于1924年,本是京城一名富少,喜欢逛茶楼听说书,听相声,1949年随军辗转到台湾后,开过餐馆也放过贷款,后来为了生计机缘巧合登台说起了相声,在两岸关系紧张的年代,京腔十足的说学逗唱寄托着无数“外省人”对家乡的思念,台湾相声也在乡愁中生长出了完全不同于大陆的艺术风格。

宋少卿:很多人问我们说,我们真正启蒙的师傅是谁,冯翊纲以前的回答都会讲说,我的启蒙老师是录老师,录老师是谁,录音带录老师,我们在台湾的很多的孩子,台湾很多人会对于相声有那么多的热衷或者是喜爱,很多都是从录音带,从黑胶唱片以前那个时候开始的。

解说:败退台湾的国民党,为了安置庞大的60万大军和眷属在驻军附近自行以竹篱笆和木制材料兴建住处,简称为“眷村”。当时国民党尚未放弃“反攻大陆”,这些住所均为临时性的安置,居住环境相当简陋克难,而就在那段戒严贫乏的年代,广播里的相声,那纯正的“京片子”也成为“眷村”百姓最纯粹的快乐,无数“眷村”孩子听着相声,度过了他们的童年时代,这其中,有台湾戏剧文化的复兴者赖声川,也有“响声瓦舍”创始人的冯翊纲和宋少卿。

冯翊纲:那年头您没赶上,那是什么年头,正所谓乾隆年笑呵呵,一个制钱俩饽饽,说的全是中国话,可是每一句在什么意思不大懂,所以我还得把它放给我妈听,而我妈帮我作解释,我妈是我的方言教练嘛。

解说:眷村里60多万国民党军人及家眷无论原籍何处,共同的遭遇,同样的情绪,将他们组成了一个命运的共同体,一起去承载离乡的愁苦,但对于“眷村”总成长起来的“第二代”,他们也许并不理解父辈的乡愁,他们只是单纯快乐地在眷村独有的文化中渐渐长大。

宋少卿:以前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如果我要把妹我还要把电脑拿出来,看我有新的玩具,那时候你这样画画谁懂,你在画什么东西,所以那个时候只有靠说,只有靠演来去博得美女的芳心。

冯翊纲:其实我喜欢跟女生说话,高中的时候,每一天,因为我从我们家做校车到学校要40分钟的车程,很远,我们家距离我的高中很远,这一路我就是站在司机旁边,拿着麦克风对着一车的同学说相声,每天说啊,基本功就这样练的。

解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吴兆南的事业高峰,也是台湾相声红火的岁月,被称为台湾戒严时期唯一被允许的声音。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短短十几年后,到了80年代,相声在台湾竟然消失了。

姜楠:1983年,一位刚刚从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毕业回台湾的戏剧学博士,惊讶地发现,原本在台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传统说唱艺术“相声”突然消失了,消失得好像根本不曾存在过,于是他决定自己来做一出相声,这个人就是赖声川。

赖声川:我们现在快速地全球化,大家很向往,可是当你失去自己的个性的时候,当一切都是咖啡店还有快餐的时候,那你跟过去的,跟过去的自己好像断了线,那这是一个蛮可惜的一种状态,这些思想都是我在当时在想做《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的时候想的。

解说:台湾相声消亡的原因,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相声大师吴兆南移民美国开牛肉面饭馆去了,一个人的离开居然造成整个相声艺术的覆灭,赖声川惊异于传统文化的脆弱,他决心用一出相声剧为相声写祭文,该剧开场是在一家西餐厅中,想像中硕果仅存的相声大师舜天啸和王地宝,因意外无法到场演出,两位主持人情急之下,冒充大师说起了相声。赖声川暗示了那是一个大师缺席的时代,真正的相声只存在于“那一夜”。这一夜此时此地,相声已不复存在了。

姜楠:1985年3月1号,赖声川导演的相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在台北南海路艺术馆首演一炮而红,在全台巡演了25场,已销声匿迹的相声段子再度充满台湾的大街小巷,此时的冯翊纲,是台北艺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的老师正是赖声川。

冯翊纲:老师给我一个成长的机会我认为,就在那么多的他的学生当中,我展现出对于相声特别的高度的兴趣跟爱好,赖老师是一个非常怎么讲,广阔交游的一个个性,放松的,心情非常放松的一个人,你想那时候他才29岁,我19岁。

《大剧院·零距离》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首播时间:周日19:00

重播时间:周一11:0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袁鑫] 标签:台湾相声 宋少卿 德云社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