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樊锦诗获“2011中华文化人物”提名

2011年12月06日 15:22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中华文化五千年,人文智慧耀东方。有“敦煌的女儿”之誉、为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付出毕生精力的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近日获得“2011中华文化人物”提名。

“中华文化人物”评颁活动自2009年12月正式启动,是中国首个专门针对全球华人文化领域的人物评选,每年举办一次。“2011中华文化人物”活动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主办,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华侨城集团公司协办,深圳东部华侨城有限公司承办,颁授典礼定于2011年12月中旬在深圳举行。

扎根敦煌 飞扬激情与梦想

2011年一整年,有关敦煌的展览和讲座在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举办。73岁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早过了隐退的年纪,却依然扛着敦煌保护的大旗,奔走南北。她的名字已经和敦煌紧紧相连。

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开始,樊锦诗已经在敦煌这个西部小镇扎根48年时间了,近半个世纪来,在孤烟大漠飞扬着激情与梦想。敦煌莫高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已经十分脆弱,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樊锦诗不畏艰难、不断探索,带领科研团队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敦煌石窟保护和管理之路。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樊锦诗还强调,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仅靠人和技术是不够的,还要立法和制定规划。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近年来先后公布实施。

樊锦诗曾多次说,“文物不能再生,也不可能永生,它会退化,甚至消亡。”正因为如此,她最早提出“数字敦煌”的理念,主张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敦煌壁画、彩塑艺术进行永久保存。自上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便开始对莫高窟进行“数字化存储”,目标是每一幅壁画、每一尊雕塑都要有一个数字档案。如今,已经完成了43个洞窟的数字保存,预计2015年可完成147个洞窟的数字化保存工作。樊锦诗介绍说,“数字敦煌”的意义不仅限于永久保存,同时它还能解决旅游开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两难问题。在即将于2013年开放的敦煌数字展示中心里,游客可以欣赏新拍摄的主题电影《梦幻敦煌》,这段约20钟的莫高窟壁画360度展示片,将莫高窟壁画的各种精美细节展露无遗。欣赏完电影后,游客可有选择地参观部分洞窟,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洞窟保护的影响。

[责任编辑:张梅] 标签:樊锦 文化人物 敦煌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