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容不下研究生当农民?
河北人苗卫芳河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没能找到一份理想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其父苗风山感觉压力巨大,选择了服毒自杀。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10月17日《燕赵都市报》)
据说苗卫芳的梦想“就是创作文学”。他之所以在取得研究生学历后选择回乡务农,一方面是因为年龄偏大,客观上就业不容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的“耕读情结”,想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和宽裕的时间,圆自己的“作家梦”。
按理说,苗卫芳的选择并没有什么不好,既可以自食其力,又能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个人选择,家人容不下——父亲以服毒自杀的极端方式予以反对;村民容不下——以他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
其实,不论是家人容不下还是村民容不下,都是社会容不下他这种选择的缩影。在不少人的眼里,让一个研究生当农民,是在浪费优质教育资源,简直就是“大材小用”。在村民和家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像苗卫芳这样的高学历研究生,不说是飞黄腾达、光宗耀祖,至少也要捧上“铁饭碗”才行,怎么能回乡当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呢?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再用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期望值择业。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职业”。近年来,媒体相继报道了北大毕业生卖猪肉、高校硕士研究生当楼管员、哈佛大学优秀学子当出租车司机等的报道,他们当中不乏令人羡慕的成功者。事实说明,如果仅仅以他们选择的职业来衡量是否成才,这种观点不仅有失偏颇,而且走上了极端。回过头看,即便苗卫芳因为自己的选择最终没能成为“大作家”,但这种努力奋斗的过程,依然丰富了他的人生,也不失为一种成就,应当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和尊重。
社会为每个人提供的发展平台,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倘若没有勤奋专注的品质,没有对目标的执著努力,没有坦然面对挫折失败的态度,成才不过是空中楼阁。给“农民研究生”自主选择多一些宽容吧,这不仅表明我们正在学会用包容的心态、多元的标准对待多样化的就业现象,也是社会更加成熟理性的重要标志。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24081
1邓小平感叹:华国锋这人选对了 -
256198
2凤凰卫视记者常洛闻带您走进真实的朝鲜 -
67317
3江青与邓小平两败俱伤 毛最终选华国锋 -
47097
4凤凰卫视记者常洛闻带您走进真实的朝鲜 -
41031
5中纪委加强反腐 或选某“大老虎”作突 -
35447
6红墙摄影师:毛泽东的哪些照片曾经不能 -
33436
7阮次山:习近平讲话微妙 连战心中打鼓 -
31006
8评:日本拥核 美日拖垮中国最后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