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噩梦初醒的山寨——“彝人自救”实地考察日记

2011年08月25日 18:28
来源:南方周末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依然是彝语演出,相声、小品。演员们套上艳丽彝族衣裙,表情夸张生动,嗓音清越。服装并不精致,有的还能看到污渍。内容大约是宣传预防艾滋病的,诙谐幽默,场下不断有笑声。这样的演出,艺术团已经演了数百场,大家渐渐知道了什么叫艾滋病,毒品的害处。此前,他们对此一无所知。

无论是现场演出、拍摄戏剧、广播剧还是电视剧,中心并不是单纯为了开展艾滋病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摆脱彝族文化被日益边缘化的趋势,抢救濒危的文化遗产。尝试去学习和掌握现代传媒技术,建立以彝族语言和文字为载体的知识和信息传播平台,传承和发展彝族母语文化。用文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探索一条实现少数民族文化转型的途径。

爱心班与爱心学校:或许明朗的未来

从竹核乡到庆恒乡高力爱心学校的路两旁不时散落牛羊,远处群山如黛,一片安宁祥和。如果没有毒品,没有艾滋,这里或许也可以成为世外桃源。

庆恒乡高力爱心学校在一个半山腰上,对面群山蔚然深秀。到达学校时,孩子们正在吃晚餐。一个空旷的操场上,每五六个孩子围着一个脸盆大的汤盆,蹲在地上,每人捧一个汤盆吃得津津有味,里面盛着饭和炒豆芽。

吃完了,自己拿到一个浮着泡沫的大铁盆里洗,再拿到水龙头底下冲。洗完碗的稍大的孩子,拿着笤帚清扫操场。

这个扫地的孩子,已经13岁,长得却不高,黄黑干瘦,他才开始读一年级。父母双亡的他,在西昌捡了很多年的垃圾。才到学校来时,一见到垃圾还是忍不住要去捡垃,现在他是班长,因为年纪大,做事能干。

孩子们大多家里没什么亲人,或者亲人没有抚养能力,一年到头都很少回家。有的呢,兄弟姐妹几人都在这个学校,一块儿上学吃饭,同在学校住宿,学校就等于家了。“每个孩子一个月的生活费是120元,每顿饭一菜一汤,一周吃两次肉。”侯老师说,“现在物价上涨了,还好前阵子囤了一屋子大米。”

这些孩子最大的13岁,最小的不到6岁,但他们的宿舍却像军人的宿舍般。上下铺铁架床,统一的被褥叠成豆腐块状,统一的洗漱用品整齐地方成一排。“教了几个月,才让他们习惯每天洗脸刷牙,每天铺床叠被,大孩子都会了,小点的孩子,大的就帮着做。”学校的生活老师——也就是中心的工作人员说。

离开前,班长叫所有孩子排成几排,朗声唱起《感恩的心》。高高低低的孩子,脸红彤彤,用稚嫩的童音大声唱着。那么的稚嫩,有如幼芽,他们将有怎样的开花结果?

不是尾声

在中心艺术团的盛情邀请下,我们去了艺术团一个演员家吃饭。砖瓦结构的房子,堂屋空荡,中间摆着一个大火盆,一则取暖一则烤土豆,木柴熊熊燃烧,映红一屋子的脸。彝家祝酒歌不时唱起,酒杯举起,大半个村的人陆陆续续来到这里。

从不喝酒的我接过一杯杯酒,一饮而尽,吃着大块的羊肉、大块的腊肉香肠,被彝家姑娘拉着一起唱一起舞。

深一脚浅一脚回到车上,倒头就睡。朦胧中睁眼一看,一弯新月挂在半空,散发出金黄柔润的光泽,星如眼,流淌着灿烂,远处点点灯火,映着一片海。星月辉映,流光皎洁,不知这脚下的山寨,是否已醒来。

 

[责任编辑:楼楚楚] 标签:凉山 噩梦初醒的山寨 西昌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