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朱德女儿为何一生不愿再见生母

2012年12月03日 13:38
来源:凤凰卫视

 

解说:这是朱德夫人康克清在晚年写的一篇文章,朱德离开的那一年康克清64岁,与朱老总共同度过47年光阴。1929年康克清17岁,还是一个参加红军不到一年的女战士,朱德43岁两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从恋爱到结婚闪电结合。

康克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很平凡,平凡得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们相互间的真正了解、相互体贴和爱情是在结婚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解说:结婚的时候康克清虽然年轻却深明大义,对于丈夫此前的婚姻理解包容,建国后,她曾陪朱德前去看望留在老家的妻子,而朱德的一双子女也都称康克清为妈妈。但遗憾的是她未能和朱德育有自己的孩子。

朱德与满院子孙共享天伦之乐

1951年,朱德和康克清做了爷爷奶奶,第二年又做了外公外婆,此后,朱德让老家的兄弟姐妹各家送一个孩子由他在北京养育,在中南海里,朱德的一群孩子成了非常跳跃的一景。

朱和平(朱德的孙子):爷爷喜欢在别墅一层那宽大的围廊里下棋。棋盘一摆,便围满了观战的人,连邻院的孩子也跑过来,可爷爷和他的对手置嘈杂的喊声于不顾,还是静静地按照自己的棋路挪动着棋子。在北戴河,只有我家的小楼里,才会不断传出这种热闹的欢笑,同附近毛泽东、刘少奇、陈云等院子里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解说:这是一段难得的天伦时光,时间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于中南海的老帅们来说,这是一道难过的坎儿,女儿朱敏发现,自从庐山会议回来,父亲再也没有过授衔时的激情,有时见他一个人独自孤坐在办公室,妈妈在旁边话多了,他还嫌烦,会用拐杖头拼命跺地,他经常到中南海的花圃里一蹲就是半天,在那里,朱德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寄托。

薄一波:朱老总经常讲兰花。他说,自古以来,政治上不得意的人都要种兰花。

徐向前:在庐山会议期间,朱德同志因实事求是地反映人民疾苦,对“大跃进”中的某些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以大局为重,泰然处之,宁肯忍受委屈而决不怨天尤人。

许戈辉:庐山会议后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说朱德一天总司令都没有当过,朱德笑着回答道,那就请你批评好了,后来朱德对康克清谈到他当时的想法说,说我连一天总司令也没有当过,这没关系,这对别人一点损害也没有,只是否定了我自己。

文革时期,朱德的扁担被改编成林彪的扁担,朱德听到以后说,扁担可以先借他用几天,迟早还是要还的嘛。

解说:1967年2月,朱德搬到北京玉泉山居住,自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就经常住在这里,他对中南海的事情不深究,对会议桌以外的事情更不打听,尽管每年仍然坚持多次下基层,倾听群众声音,但朱德对中央内部核心机密却知之甚少。

文化大革命小组成立后,他似乎更加沉默寡言了,一天上午,朱德突然接到康克清从中南海打来的电话,说大字报贴到中南海里边,贴到了家门口,叫他赶快回去看看。在中南海红墙内外,贴出了批判朱德黑司令的大字报,朱德不动声色,只是安慰这有些不知所措的妻子。

朱德:只要主席在,总理在,就没有关系嘛,他们了解我。你不要害怕;个个都打倒,个个都倒不了;个个都是走资派,就都不是走资派啦!

解说:门外的大字报还在不断更新,而房子里边的朱德却始终平静地生活和工作,早晨散布时同以往一样,他会不动声色地拄着拐杖很认真地在怀仁堂附近看各种各样大字报,有一天,陈毅也出来看大字报,两位老帅一见面目光对视却谁也没开口,各自走开了。

朱德:现在文化大革命,更要严格压迫自己,我这里不需要那么多人了,有些生活上的事情我能做的尽量自己料理,不能做的,康大姐可以帮忙。现在有人叫我“黑司令”了,我要有点自知之明了。

解说:1976年6月25日,朱德因感冒住进了北京医院,四天前,他还接见了澳大利亚联邦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但对于这位90岁的老人而言,一场感冒也来势汹汹,7月初朱德报病危,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来看他,朱德握着李先念的手问道。

朱德:生产为什么不能抓?哪有社会主义不抓生产的道理?要抓好!

解说:这次谈话之后,朱德的身体状况更加虚弱,7月5日,朱德已不能开口说话,此后他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直到第二天,1976年7月6日下午3时1分,朱德去世。三十年后,有媒体刊载学术文章,其中指出,是朱德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引用的是1965年12月的一段历史文献,朱德的原话是。

朱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过去我们是学苏联的经验,现在我们要“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李涛] 标签:朱德 大锅饭 彭德怀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