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在信息处于爆炸式增长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渗透进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不能想像如何离开了它,这个世界将如何运转,进入2011年一条新闻让全世界陷入焦虑,IP地址即将在“几个星期内用尽”,而任何计算机或者设备,接入互联网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IP地址,互联网业界对此早已有所预料,只是没有想到这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
吴小莉:当初互联网创建的时候是采用所谓的IPV4的协议,它所能够提供的IP地址大概有45亿个,创建者们认为这样一个天文数字根本是用不完的,但是没有想到国际互连网的发展迅猛,今天这个IP地址已经到了即将要用尽的境地。所以后来国际上又采用了新一代的网络的协议,也就是IPV6,它所能够提供的IP地址,被认为能够满足未来的需要,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的网络,是由清华大学的吴建平所带领的团队所建成的,回顾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吴建平这个人是绝对不能够被忽略的一个人,而展望新世纪的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吴建平同样地不能够被忽略,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40年前他和大多数的人一样,不知道网络为何物。
解说:1969年国际互联网诞生,吴建平当时不可能知道这条新闻,当年16岁的他跟随着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进入一家工厂做起了模具钳工。
吴建平(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初中三年在文化大革命当中,没学什么东西说实话,但是1969年到工厂做工人的时候,还决心要比以前初中高中的东西要补回来,带了好多的书去一边想当工人,一边还是要苦读一下初中、高中的课程,真花了不少时间去学习。
解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中国取消了高考,直到1971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大学新生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推荐产生,凭借做工人时的几项发明创造,吴建平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就这样推荐加考试进入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师计算机专业学系。
吴建平:一上学的时候就赶上一边学文化课,一边去参与国家的第一代,这个国产计算机的研制,在我们上学期间没有听说过计算机网络,只是学计算机。
解说: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以后,吴建平留校任教,他逐渐确立了这么一个目标,那就是用自己研制的设备,搭建中国人自己的互联网,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封锁高科技产品,吴建平他们拿不到任何网络技术,只能靠自己摸索,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1986年做成了清华第一代校园网,这时国内的一家大单位找上门来,希望帮助他们搭建一个通讯系统。
吴建平:就所有的设备他买,他提供钱买设备,除了设备以外,只给你三万块钱,你干不干,那我们就考虑半天还得干,第一桶金你得捞。你没有经费,当时我们也没有奖金,实际上这个三万块钱,主要还是用于这个工作。
解说:吴建平他们最终帮助这家单位建成了有12个节点的跨省系统,虽然经费只有区区3万块钱。
吴建平:3万块钱已经不错了,你没有别的项目可拿,哪像现在3万块钱没有人看得起,那个时候3万块钱就是非常珍贵的。
解说:1987年吴建平获得去加拿大学习的机会,正是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的互联网。
吴建平:我是比较震撼的是它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就是它已经连接了美国所有大学,所以到了国外以后我已经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以后就是亲自摸了这个互联网这个感觉,就是第一代互联网的感觉。
解说:在加拿大吴建平得以成为最早一批使用电子邮件的中国人。
吴建平:1987年底就收到一封邮件,就是我在国内的这个教授一个邮件,他的邮件他是通过德国的计算机发给我的,他说这个是当初就是过么发的第一个邮件,他转发给我的一个邮件,就是希望我能收到的话给他一个回复,我就给他一个回复,这样的话我们就相当于邮件就通下来了。
解说:回国以后,吴建平协助把Internet电子邮件系统引进到了中国,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就采用了吴建平他们设计的系统,来实现场馆之间的信息传递,到1993年中国开始规划建设国家教育网,跨国巨头IBM有意承揽这个项目。
吴建平:IBM愿意和中国教育部合作,这个教育网的所有费用,中国政府不要出一分钱,全部由IBM出,但是希望呢建好这个网的份额里面,就是IBM可以有一半的控制权,就是说我们有一半,中国的教育部有一半,所有的费用你不用管,都由IBM出,长期出。这个当初对我们打击很大。
解说:幸运的是教育部最终认为,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不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这样由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提交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项目建议书”,吴建平是主要起草人之一,1995年第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互联网建成了,而当时中国没有其他互联网可以提供服务。
吴建平:我记得就是过了一两天,报纸上等了这个中国电信,就是Cisco公司和中国电信签约,就是中国电信要买Cisco的设备来建一个全国的网,我们已经验收了它才开始建。所以早了这个电信部门一到两年时间。
解说:吴建平接下来又把目光转向了一下代互联网的发展问题,国际互联网原来一直采用的是“IPV4”通信协议,但是在此协议下的IP地址,预计将于2011年耗尽。
吴建平:这个地址要不够,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加入网络的人没有地址了,你没有地址就找不着他,你怎么找他,就找不着了。
解说:为了解决IPV4协议下的IP地址枯竭问题,国际互连网界公布了新一版的传输格式,叫做IPV6,它所提供容量几乎不可能穷尽。
吴建平:地球上我们常常说,每一个沙粒都有地址,做到这种地步,他认为这样的话肯定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