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清华百年校庆 人才济济牛人辈出

2011年04月29日 17:13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2011年4月24日是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日。历史上的清华大学人才辈出,陈寅恪、王国维都曾是清华的老师。今天的清华大学同样是人才济济,既有科学家邓稼先、吴建平也有学术大家李学勤,更有国家领导人吴邦国和胡锦涛。

凤凰卫视4月23日《皇牌大放送》,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1948年底的北平,在隆隆的炮声中,这个身材瘦削的男子登上一架飞机,离开了大陆。他就是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在清华的历任校长中,梅校长居功至伟,备受清华人的崇敬。梅贻琦走后整整4年,清华大学都没有校长,直到1952年的一天。

吴小莉:清华新来的这位校长,那一年只有39岁,这个人平时穿着实在普通,常常是一身蓝布制服,在清华师生的眼中很不起眼。有一天他在礼堂的后面和一位工人在聊天,这位校长头有点秃,而而这个工人刚好理了一个光头,一位客人来找校长,居然分不清楚哪一位是校长,那名校长就叫做蒋南翔,和他的前任梅校长相比,他对于清华的影响同样十分巨大。

解说:1950年代的清华,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位年纪稍长的人,出现在一年级的课堂上。

方惠坚(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那时候他就已经经常到课堂里去听课,坐在后面,有人就说他拿着一个小的黄书包,里面放着他的教科书,然后他坐在那听课。

解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跟新生们坐在一起听课的就是新来的校长蒋南翔。他解释说自己是文科出身,对理工科不熟悉,所以要来学习。

蒋南翔:出不了爱因斯坦出个B因斯坦也行

刘冰(原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他骑一辆破自行车,他挎一个破书包去听化学课去,他跟群众非常接近,学校里边最优秀的学生、学习最好的,他能一二三说出好多人的名字。

解说:这位文雅,谦逊的中年男子,早年可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学运领袖,蒋南翔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中,是他发出那句著名的呐喊,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可能任谁都没有料到,仅仅17年以后,蒋南翔从当年那个清华学子,一跃成为母校的校长。在他的身份发生巨变的同时,他身处的时代也正经历着一场质变。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夺取大陆政权以后,在经济领域逐步实行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政治上开展了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而知识分子则面临着轰轰烈烈的“思想改造运动”的考验。在整个社会都在急剧转型的形势下,清华大学也必须迅速完成自身的教育转型。蒋南翔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他强调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共的领导,为了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实现“两种人会师”。

方惠坚:两种人会师就是说,老教师这边要提高思想,当然也同时要提高业务基础,然后年轻的这部分教师中间,在原来的思想基础比较好的条件下,要业务上要成长起来。那么两边呢都最后做好又红又专,这个会师呢会师到又红又专这个教师队伍。1950年代初清华大学在放弃了过去的美式教育模式后,急速引进了苏联的教育模式,不过对于苏联专家的意见,校长蒋南翔并不是盲目听从。他坚决拒绝了苏联专家要把清华大学,变成水利土木建筑学院的建议,最终没有使清华由大学降为专科学院。蒋南翔又独立自主地决定,在清华创建新中国急需的一批专业,像工程物理学系,自动化工程学系,无线电工程学系和精密仪器工程学系等,在当时种种政治运动的漩涡当中,蒋南翔依然清醒地提出要把大学建成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要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出第一流的人才。

张孝文(清华大学一九五七届毕业生):他讲了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假如我们培养不出像林家翘先生这样水平的学生的话,不能认为教育革命是成功的。清华假如出爱因斯坦是清华的光荣,出不了爱因斯坦出个B因斯坦也行。所以他这个对年轻人他希望他们能够成才。

解说:蒋南翔那时还不知道,一场谁都无法掌控的政治运动即将到来,而他对未来的许多设想都将破碎,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发布,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6月10日也就是文革爆发后大约十天,蒋南翔被停职并接受批判。

吴亭莉(清华大学一九六五届毕业生):那时候在西大操场那会儿,你知道西大操场吗,西大操场那个台子上批斗他,西大操场那个栏杆,那个主席台的栏杆上有一个一个洞,一个洞一个洞,就是它那个栏杆,栏杆上有洞。让他们头从里头钻出来,一个一个的。

解说:尽管被红卫兵轮番批斗,但蒋南翔一直坚持不认错。

腾藤(清华大学一九五一届毕业生):他怎么也不承认搞修正主义,蒋南翔说我搞的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我从来是搞社会主义教育,我不是搞修正主义教育,没有搞修正主义教育,不管你怎么斗,他都顶住了。

解说:为了让蒋南翔做检讨,当时造反派找来了他原来手下的两个干部去做说服工作。

方惠坚:他就跟他们说,你们不能这样做,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该说的事情一定不要说,不能承认的错误一定不要承认错误,所以这两个同志后来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就是说蒋南翔一直在这个,整个文化大革命中间就是坚持原则,没有屈服四人帮的这种迫害。

解说:文革后期清华大学的实际掌控者迟群,在《红旗》杂志上发表文章,全面否定建国后17年的高等教育,蒋南翔以极大的勇气逐条进行了反驳,1970年蒋南翔改为由群众专政,被安排在清华大学的铸工车间参加劳动,这时他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

刘冰:你想到铸工车间去做那种重体力活,他是有困难的,但当时很多工人很照顾他,不会让他去做很重的活,他们生活上也很关心他。

解说:一直到了1974年国庆前夕,蒋南翔才获得“解放”。

刘冰:这个场面我记得很清楚,当然在大礼堂宣布蒋南翔解放的时候,参加会的人热烈地鼓掌,非常的高兴,那在文化大革命那很少有出现这种,自发的这种场面。

解说:十年动乱结束以后,刘达受命执掌清华大学,在他的任上“文革”对清华大学的破坏影响,逐步得到清除。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开始重新走上正规,而此时蒋南翔离开了清华,去国家科委任职,1979年在邓小平的提名下,蒋南翔担任了教育部长,1986年元旦蒋南翔突发心肌大面积梗塞症,住进北京医院,在那里度过了最后的岁月。

吴亭莉:已经这么多您没见,蒋校长还记得我们的名字,都叫得出来,讲了讲我们这几年都到哪儿去,做一些什么事儿,然后我记得我把一个就是最近设计,那时候设计了一个木偶剧院的一个照片,给蒋南翔看了一下,后来蒋校长还挺高兴。

解说:蒋南翔被确认为癌症晚期,在生命的最后,蒋南翔仍然叮嘱前来诀别的老部下,要坚持共产主义。1988年5月3号下午,蒋南翔病逝享年75岁。

吴小莉:当年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离开大陆之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教育理想,1955年他奉命着手在台湾的新竹建立国立零清华大学,1962年梅校长去世,两年之后国立清华大学恢复了大学部,参加联合招生。大陆和台湾这两所清华大学之间的交流,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日益的频繁,虽然分隔两岸,但是两所清华大学都延续着共同的传统,遵循着共同的校训迈步向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责任编辑:宋鑫鑫] 标签:清华校庆 吴小莉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