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一生对不起艺术
解说:但凡熟悉清华大学历史的人,都不会忘记人文科学曾经有过的辉煌,至今清华人在谈起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这四位名师时还津津乐道,清华的人文学科曾荟萃了一大批精英人物,如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陈岱孙等,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更多的是以工科而著称。这样一种变化,源于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
吴小莉: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中国一面倒地学习苏联模式,教育界也不例外,1952年进行的院系调整中,将清华大学定位为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学校文、理、法学院,被大部分地并入了北大,还有少部分并入了其他的高校,于是一大批一流的学者像叶企孙、冯友兰、潘光旦以及陈岱孙等老教授,也在这一次的调整当中被调出了清华。
解说:在清华大学进行院系调整的第二年,也就是1953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来了一位年轻的美术教授,他因为在中央美院给学生们讲现代派艺术,被指责为“资本主义形式主义堡垒”,而被调到清华大学,他的名字叫吴冠中。
吴冠中(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那这样子我就到了清华大学建筑系,那时候就教技术了,那不是艺术了,那个好说,教技术你让他学技术,所以没有这个思想意识问题,就比较少了。
解说:1956年以后,吴冠中又先后被调到了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也许没有料到,再过30多年他将与清华再续前缘。“文革”期间,吴冠中被下放到河北农村的一个军队驻地,在那里他被禁止画画,只能接受劳动改造。
刘巨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他不能画画,天天让他放鸭子,这个是没有办法,但是他心里天天在观察,他用心画,就是说他这个画画这个神,是永远在他心里。他天天去看,一旦能画了,他马上就可以去画。
解说:满怀旺盛的创作欲望,却不能释放,这也许是吴冠中人生中最为痛苦的一个时期。
刘巨德:他自己说的他那个时候希望他的父母,不要看到他为艺术而穷困潦倒的样子,就是他踏上了这条道路的时候,他是准备穷困潦倒而死的。为艺术而亡的这么一个心愿,走上这个路的。
解说:在严格的看管之下,吴冠中仍然寻找机会偷偷画画。
吴冠中:就是把粪筐找来当画架,找农村用那个黑板,纸的压的,写那个毛主席语录的在里头的,拿来刷个胶,当油画用,用这些材料,那在农村画,就是画了这些东西就藏起来,藏在老乡家里,不让指导员,不让那个部队看到。
解说:到1972年的时候,政治运动已经接近尾声,政治空气出现缓和,画家们被允许可以在周末做画。
吴冠中:当这种时候,我只有工作,疯狂地工作,疯狂地工作来忘掉它,我只有在艺术里面的时候啊才可以把这个困难忘了。比方我正在工作的时候,蚊子咬了,苍蝇咬了,什么我都不知道,全都可以忘掉。
解说:多年来经受的种种苦难,到这时全部化作了他的创作源泉。
刘巨德:举个例子,画的那个庄稼地,我们大家也天天走过的,熟视无睹。但是到他眼里那就不一样了,他画的看见那高粱地,河北的棉花地,旁边一束一束的高粱,他看了以后他就很激动,他就觉得这是孔雀开屏,他有一种刻在他骨髓里的,心灵里的一种对美的一种敏感,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它不管在任何时候,它都会瞬间反映出来。
解说:“文革”结束以后,中国内地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吴冠中恢复了他的自由创作,他被认为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