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节目2010年3月20日播出《追本溯源话六祖》(下)以下为节目文稿:
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竟能成为影响中国人一千多年的先圣!这个人就是与孔子、老子统称为中国三圣人的惠能大师。再看看他的出身和经历:一个土生土长在岭南乡村的柴夫,到五祖门下也只是当了半年多的杂役,还未剃度就一偈成举、并得到五祖的袈裟衣钵。像发生在惠能大师身上的这种种奇遇,像他这种具备大根器大智慧的人,不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可以说得上是千年才出一个。怀着对惠能大师传奇人生的强烈好奇,我走访了他出生和圆寂的地方广东新兴县,其间果然有不少令我惊讶的发现。
广东省新兴县城夏卢村,惠能大师曾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至今他的影响还在新兴县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主持人:你看这里头这棵古树,也说明这个村子已经够古的了吧,这棵荔枝树应该是一百年了吧。
嘉宾:几百年,都过百年,最年轻的过百年那一株,这棵树我看起码过四百年。起码过四百年,对对。
主持人:你看这个树上头开出一个树皮,像一个佛,这真的像一个佛。
嘉宾:好像观音是吧。
主持人:有点像观音,反正总而言之像个佛、像个僧人像个佛吧,真有意思。
这个令人兴奋的发现,更引发我们对六祖这位奇人独特人生经历的浓厚兴趣。在新兴现在还有一个金台古寺,当年六祖就是在这里听到《金刚经》心有所悟。之后才有了去黄梅拜五祖为师的故事。那么面对五祖甚至带着侮辱性的问话“一个动物一样的南蛮子,你来做什么”,那时不过二十出头的惠能,怎么就能对得出“佛性不分南北”的机锋呢?
徐文明:虽然他从小没有专门的条件来学习,但是他这个根性是非常好的,当然这个根性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按照佛教的说法呢,他是有前世的一种修行,有这种功夫,这种根基,另外一个呢,六祖虽然从小家庭很贫寒,但是他贫而不贱,因为他是范阳卢氏,范阳卢氏是唐朝的一个大姓,可以说是唐朝四大家族之一,当时是属于贵族,非常显赫的这么一个家庭,像他的父亲呢也是中过进士当过官的,虽然后来被贬了但是个知识分子,是很有文化的一个人,所以应该说他的智商,他的基因,智商是很高,基因是非常优秀的,有这两个条件,就决定了他天生本身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虽然没有条件学习但是他还是很有智慧的。
来到五祖门下,惠能因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到五祖赏识,欲传袈裟衣钵于他,但是惠能敢于接过五祖袈裟,其实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同时他也将面临更加凶险的考验。话说,他得到袈裟当夜离开黄梅寺,还是遭到了追杀。
徐:这追兵包含三部分人。一部分是官方的密探,一部分是江湖匪类,一部分他门下的一些同学,这些同学不服气,因为他们觉得,我老师凭什么把这个祖师位置,把传法袈裟给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年轻人,而且这个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受戒,还没有出家。这事太例外了,他们不服气,就跟着去追。追到半路呢,这个时候前面有一个叫惠明的人,是个武将、是个四品将军,武功很高,轻功很好,他跑到最前面,跑在最前面马上就要追到惠能了,惠能就把这个袈裟往石头上一扔自己躲到草丛里边藏了起来。
惠明弯腰来拿袈裟,提了几次根本提不动,正当他发楞时,惠能大声说了一句:衣钵是佛家信物,只有心悟,岂可力夺。
徐:这个袈裟不光是代表一个信物,还代表一种责任,因为这个祖师的位置,不光是意味着权利,更重要的是个职责,一个度脱天下众生的一个职责,一个承担传播佛法重任的这么一个职责,当时惠明没有觉悟,他没有资格来得到祖师的位置,所以他拎不起来,这个时候他就说了,仁者仁者,这是当时对人的尊称,说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而来,这时候惠能就从里面出来了,他说既然你是为法而来,你先平心静气,我来给你讲,这惠明就沉默半天,平心静气。
经过惠能点化惠明开悟,并引开了官兵,惠能躲过此劫逃回了老家,在新兴他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做农活、侍奉老母,没有人知道他竟然是禅宗六祖。 但是,千年以后的今天,这里却成为世人朝拜的圣地。
嘉宾:这个地方是六祖故居纪念堂,文化革命期间呢,群众偷偷都来这里朝拜。
主持人:文革中间老百姓还是偷偷来的。
嘉宾:偷偷来朝拜。
主持人:现在香火也很旺,你看。
嘉宾:因为里面的地方太窄了,改革开放以后,落实宗教政策以后,所以呢就搬到这来,满足善信的要求了,所以一般去国恩寺一定来出生地这里去朝拜六祖。
主持人:请问一下这位大姐您是这个村里头的人吗?
嘉宾二:不是。
主持人:是哪的人。
嘉宾二:从广州来的。
主持人:您从广州那么远来啊。
嘉宾二:她很诚心的,每个月都来一次的。
主持人:您还每个月都来一次,保平安嘛!
那您知道六祖惠能是什么人吗?
嘉宾二:是夏卢村的嘛,这是他的出生地。保佑大家身体健康!
主持人:好,谢谢您谢谢您。
但是在新兴县城,惠能只过了一年平静的生活,随即而来的追兵迫使他再次离开老家流落异乡。
徐:在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跟猎人在一起,给猎人说法,来点化这些猎人,当时他生活很艰苦,就帮猎人做饭,猎人做饭,这些猎人看他不吃肉,说你为什么不吃肉呢,惠能说我只喜欢吃肉边菜,他在肉锅边上煮把野菜来吃,这个猎人除了让他烧饭之外还让他兼职守网,守着那个网,网鸟的那个网,结果惠能是很不敬业,把网里边的鸟啊兽啊全放跑了,当然这是体现他的慈悲精神,他后来给这些猎人说法,这些猎人呢,都感悟了,都不再打猎了,都改行了,所以这些,这15年时间啊,他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磨炼,这对他后来这个出山弘法,对他后来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前后隐居16年,惠能始终没有忘记师父“广度有情,流布将来”的嘱托。与最底层的民众生活在一起,为猎人讲经说法,其实他已经在履行自己肩负的六祖之责。一直身处最底层民众之中,这种经历其实也是一种历练, 为他未来成为一个平民佛教的代言人奠定了群众基础。16年之后,当争夺衣钵的风声平息下来后,惠能大师最后亮出自己的身份。披上佛祖袈裟,他将弘度四方,之后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主持人:六祖他创立这个所谓叫做顿门,禅宗中的顿门,以区别于神秀以上北宗的渐门,那么这个顿渐之争,其实在中国也已经争了一千多年了。
传正:这个文字是一样的,佛法是一样的,以及刚才我讲,所以六祖老人家自己讲,法本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法是一样的,好像我们进学校去读书,同样的课本,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校,为什么有些孩子读到毕业还有满分,可是有些孩子呢,不但不满分,还不及格,这个就看他平常怎么用功,怎么下功夫,这个思想怎么去领会,问题就关系在这方面,所以法呢没有什么顿跟渐,六祖说看你每个人去怎么领会它,去怎么用功,关键是在这方面,那这方面靠什么?靠心,修行呢就修这个心,修智就是修这个心,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如果我们有这个心,看到那个境界不但不被境界所转,反过来心能转境,那你这个就是成功了,如果看到好跟不好,我心在起分别,你这个学生永远不及格,因为它保不住啊,所以佛教里头强调就是智慧。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赵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