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钱钟书:文革中知识分子受批判都是自找的

2012年05月21日 11:00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解说:这个被钱钟书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杨绛,早在钱钟书在文坛尚且默默无闻时,就已经是上海滩知名的戏剧家,为了丈夫能安心写作《围城》,却甘当“灶下婢”,而这一当,就是几十年。

钱钟鲁:伤害你知道吧,做饭要生煤球炉子的,她家里是没有保姆的,其实做煤,生煤球炉子是非常难,要有柴、纸、要点着,弄的不好就是满屋子烟,就眼泪都流出来,我母亲看着她有点心疼,教她你应该怎么弄,不要先把煤球放进去,先烧旺了一个一个放进去。所以她就说了嘛,这个钱家媳妇难,但是我母亲非常夸她,她是,她上得了厅堂,拿的起笔,也下得了灶堂,水里鱼能游,在天上能飞,这真是一个好媳妇。

解说:曾经在清华园里,以每天两封信换杨绛一封回信的钱钟书,文革初期,跟随第一批下放干校劳动,仍不忘与妻子鸿雁传书。

黄梅(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钱先生先走了,那时候我母亲好像还没走,我们外文所的人没走,那时候我们有时候从家里就出来,那个在楼里面有一个信箱,然后走过那信箱的时候,我母亲就会指给我看,你看杨绛一天一封信,钱先生到了那个干校一天一封信,有时候是杨季康收,有时候是杨绛收,反正一天一封的摆在那个信箱里。

汪荣祖:我觉得钱先生根本离不开杨先生,这个杨先生那时候,我记得她有一次说过,她最担心的是她先去,她先走,她最担心,她走了的话,这个钱先生怎么办?所以这个是最好,不过最遗憾的就是钱瑗走了那么早。

解说:1994年7月底,钱钟书重病住院,1996年秋冬,一向身体很好的女儿确诊为晚期肺癌,强忍住悲痛的杨绛,必须在已经病重的钱钟书面前对女儿的病守口如瓶。

叶廷芳(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那钱先生早就住院了,他不知道钱瑗得了绝症,杨先生鉴于钱先生病已经病危了,她必须要把女儿这个不幸的遭遇要瞒着他,不能告诉他,那么钱先生一天天看见钱瑗好久没有来了他有一点怀疑了,怎么钱瑗老不来看我啊,那不杨先生总是笑嘻嘻的,她的功课非常的忙,小学生放假,初中生放假得多,这个好了,然后到了后来,她身体有点不舒服,今天有点不舒服,不断这么瞒着他,到了后来钱先生有点生气了,干脆就不说话了,不说话了,不说话了这个杨先生还要强颜欢笑,还陪伴着他,我想那个时候杨先生这个心里多么痛苦,这么样重大的遭遇,钱先生就要走了,都不能告诉他。

钱钟书访美用多国语言演讲 开口语惊四座

解说:1997年3月4日,钱瑗在安睡中去世,杨绛面对的最大难题是怎么对钱钟书说,当她终于对钱钟书说了实话后,钱钟书的手发烫,病情急剧恶化,这位20世纪中国最博学的知识分子的生命渐渐走向了终点,1975年,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志清,听友人误传钱钟书已身故,虽撰写并发表了一篇情深意长的悼文,这件事情很快掀起渲染大波,海外的学者陆续作文悼念钱钟书。4年后,钱钟书随社科院代表团访美,沉寂多年的钱钟书一开口镇静西方学界。

汪荣祖:来了以后这个团,起先大家也没有太注意,因为官方的,后来钱先生在访问就美东跟美西几个主要的大学的时候,当然就要请他讲讲,大家发现问题就讨论,结果他一开口就语惊四座,因为他穿的跟其他人一样,当时所谓的毛装,这个看起来好像跟其他人一样,结果他一出口,就是非常漂亮的牛津英文,然后又提到任何西方的作家,用法文、德文、因为就是西方的人文学者,要二战之后,多半都是专家治学,因为大家都研究某一部分,某一个小的这个题目,这样才能成名嘛,甚至在语文方面,因为英文的独霸在全球,所以大家也不太重视其他的欧洲的语文了,所以当听到钱先生英文那么好,而且对欧洲的其他的语文,又是非常讲的非常的标准,大家都觉得很惊异。

解说:讲演之后,钱钟书回答学者们的提问,有时提问者用汉语问,钱钟书用外语答,各国的文学典故,民间谚语信口道来。

汪荣祖:譬如有一个美国女博士候选人,她是做这个《七侠五义》这本小说的,当她提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个钱先生随口就回答,而且就是背诵了相关的一段话,在这个《七侠五义》,当然大家觉得这个太惊奇了,因为这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这样的。

解说:法国《世界报》报道,听着这位才气横溢,充满感情的人的讲话,人们有这样的感觉,在整个文化被剥夺十年后,思想的世界又开始复苏,1980年代初,随着国门打开,西方的知名学者纷纷来到中国,美国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哈里·莱文,此时应邀来华访学,和其他学者一样,他也希望有机会见到钱钟书。

朱虹(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钱先生就在那个走廊那儿说,就等着我,说你来看这个神话动物说他,说钱先生就说你要看这个my thological animal the chinese higher intellectual,你要看这个神话动物,就作为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他好像觉得根本就没有似的,所以是个神话动物。然后他不是那种,反正摆起脸很严肃的跟人谈什么,因为人家访问嘛是不是,而且钱先生不在乎,好像要显示自己知道什么,他就是随意,特别随意,就好玩似的那样子聊,他但是你聊什么他都知道,没有他不知道的。

解说:哈里·莱文是着作等身的哈佛顶级教授,据说Rudenstine校长(陆登庭)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望自己当年的这位老师,而莱文的高傲是出名的,但在和钱钟书会面之后他却沉默良久。

朱虹:我们俩人出来了,他就不说话,就在车里头闷着,后来闷完了,完了他就说I’m depressed,就是I’m humbled,就是humble是谦卑的意思,那我说那为什么呢humble,因为别人一出来都是特别高兴,我好想陪过别人,然后他就说,he knows everything that I know,and there’s another world of his that,I know nothing about,他那个世界我什么都不知道,这会好像莱文也知道了自个的深浅了。

解说:自钱钟书1979年访美回国后,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等大学,要求授予钱钟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邀请赴美讲学的书信电报纷至沓来,还有特意额外赠送数千美元书籍者,钱钟书都一一婉谢。

汪荣祖:有外国学者,差不多也是1979年的时候到中国来,他们去访问钱先生,钱先生亲身告诉我的,他说有些人呢钱先生很聪明嘛,他一听就是让他吐苦水,然后就挖跑了,钱先生他就说他一概不讲,他跟我讲了有一句话,他说衣(带)渐宽终不悔,就是说我虽然在这里受苦啊,这个越来越瘦,但是我都不后悔。

解说:就在钱钟书70年代末的出访,成为海内外学界的美谈时,出版界和学界共同迎来了一部巨着的问世,1979年11月《管锥编》全部手稿由中华书局用繁体字出版,这部写作于文革中却与“三忠于四无限”,毫无关系的研究着作,在很多人看来是钱钟书顶着生命之忧锱铢积累完成,而就是这样一部压卷之作,钱钟书选择了文言文写作。

汪荣祖:而且这个文言,不是像梁启超式的文言,非常典雅四六句,那种非常典雅的文言文,在那个时候是已经是文革晚期了,那个1970年代,那个时代,还用这种典雅的古文来写书,这绝无仅有。有很多人他用文言写,因为怕惹祸就说用文言写,所以红卫兵不了解,这个我觉得说不通,他也不是这种保守主义,因为很显然这个文革是要破除中国传统文化嘛,几乎要彻底的摧毁中国文化嘛,他用文言写,文言这个中国的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爆发,是一个一条能够载这个中国文化的一条船,假如你没有这个文字没有了,那整个文化无从寄托。

解说:两百年前,清代学者在令人窒息的学术环境下,创造了乾嘉学派的辉煌,两百年后,钱钟书用同样的方法撰着《管锥编》,全书引用古今中外近四千作家的上万本着作,以130万字通盘考论,《周易》、《诗经》、《左传》、《史记》等十部中国古籍的词章及义理,打通时空,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垒,当学界读者面对这套煌煌巨着惊叹不已时,钱钟书却不无幽默地说自己用文言文写作是因为技养。

汪荣祖:因为他在给我一封信上,他也说,他说他的文言的,那个能够表达意思的清楚,流畅,超过了像严复,章太炎这些前辈,他这非常自信地他这个文言写的,的确他是写的好,所以他就是要继续要用文言写,不管这个时代,同时他也讲了诗啊,文章啊、学问啊,不分时代的,所以说不是清朝,明朝可以也古文,现在民国,现在这人民共和国就不能写文言。

叶廷芳:钱先生是一种是一个,我认为他是一个作家型的学者,不完全是纯粹的学者,那么这个作家这个创作这个,创作的过程是他一个审美的过程,他写一篇好文章,自己一写很兴奋,我们作学问是苦事,他作学问好像一种享受的过程。

解说:从儿时起便“钟”情于书的钱钟书,二十多岁已决志“竭毕生精力做做学问”,走过一个花甲后,他将个人的人生感悟融入历史的江海,升华成一部《管锥编》。

汪荣祖:今后一定有钱先生那么聪明的人,甚至于比他更聪明的人都会有,但是没有办法像钱先生学问,为什么?因为这种家学跟他这个求学的这些条件没有了,像这一代的人过了以后,就没有家学,再年轻一点家里头都是这个专业的工程师啦或者是公务员啦,你就没有家学,然后进入学校就读小狗叫小猫跳,也没有这个文言的训练,对不对,这个你到了大学研究所,再读这些东西太晚了,就没有条件。

解说:1988年12月19日钱钟书去世,临行前,他留下遗言“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杨绛谨守遗言,依之操办后事,但悄然西行的钱钟书,还是振动了世界,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在唁电中说,“我向这位伟人鞠躬致意,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文化历史中,并成为对未来世代的灵感源泉,寓居美国的余英时得知消息后说,默存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在20世纪最高的结晶之一,他的逝世象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20世纪的同时终结。

曾子墨:从2001年起,90岁的高龄的杨绛先生开始尽自己所能,坚韧地完成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除了2003年出版的3卷《容安馆札记》,去年刚刚出版的20捐《中文笔记》,还有178册外文笔记等待整理出版,杨绛说她祈愿她的努力能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而我们在作品中感悟到的是死亡并不是钱钟书生命的终点,在作品中他已经得到了重生。

 

[责任编辑:楼楚楚] 标签:钱钟书 教授 学术研讨会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