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连战祖父著《台湾通史》 强调台湾归属为历史正名

2011年09月13日 11:43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连战祖父创办私人报业 反清抗日伸张正义

连战:那都是很年轻的时候,二十几岁,头一次是参与鹭江报,他的言论非常激烈,因为他不但是抗日,同时他也是反清的,那么之后,鹭江报也改成《福建日日新闻》。

解说:这个由连雅堂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台籍人士共同在厦门创办的《福建日日新闻》,最大的目的就是要主持公道,为国事人权伸张正义。尽管是私人报业,但是透过热心人士的介绍,却远销南洋一带,普遍受到华侨们的喜爱。

连战:1907年孙中山先生在星州也创立了南洋的同盟会,就是今天的新加坡了,槟榔了,那么那个时候同盟会就派一个同志,叫做李竹痴,到厦门跟我的祖父商量,把这个《福建日日新闻》,把它改成同盟会的机关报。

解说: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福建日日新闻》却因为言词激烈遭受官方的注目,而危机四伏,连雅堂个人更成为他们的注意的核心人物。

郑喜夫:清朝的官史派人跟踪他,有一次他在犁铧的时候,准备逮捕他,后来不知道怎样,有人通报,走漏消息被他跑掉了,就幸免一难。

解说:暗杀不成的清廷又向厦门日本领事馆抗议。

连战:说你们有一个日本人,我的祖父他是台湾人,已经割让了嘛,说一个日本的侨民在我们这个厦门办一个报,一天到晚都在攻击我们大清政府,压迫这个日本的领事馆,说这个你有这个责任要来处理这个问题,那当然啦,日本人他怎么会保障你连雅堂的权益,不可能的事呀,那么他们同意,就把它关掉了。

连战祖父著《台湾通史》 强调台湾归属为历史作证

解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新纪元,代表一个崭新的光明的开始,对于在缠绵病榻整整一个冬天的连雅堂而言,病体初愈,阴郁的冬季已过,明媚的春光当前,他计划一次较长期的大陆游历,不同于他之前的游历,这一次不仅仅为了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更为了实现盘旋在他心头已久的宏愿。而这个宏愿起源于雅堂少年时,他的父亲连得政以重金为其购得的一本《台湾府志》。

郑喜夫:连得政买这个续修府治给他的时候,并且告诉他说,你是台湾人,你不可以不知道台湾的事情。

解说:少年的连横怀着兴奋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可是他发现此书的内容太过简略。

郑喜夫:这是最后一本《台湾府志》,意思就是说,从此之后,再没有修过府志,因为地方就是要不断地修,那这1764年,到他十几岁的时候,一八八几年,那个中间已经100多年了。

解说:然而这样一本薄薄的《台湾府志》,又岂能满足想知台湾事的人呢?当连横览阅后,对其疏略深感遗憾,私心许下宏愿要修撰一部台湾历史,其后,经过《马关条约》割让之痛,他更感这个志愿非完成不可。

郑喜夫:他看了这个书之后才知道清代的那些书,满清的那些书,因为政治立场的关系,或者因为民族种族的关系,对这个在明清政权交替的时候,对前朝完全充满诬蔑、敌视。所以他没办法接受,再就是说,那个续修府志之后,没有台湾完整的资料,再加上1895年割让以后,那就更不用说了,日本人哪里会来替你来修史呢?

解说:带着妻女的声声叮咛,连横乘船经日本神户,最终抵达扬子江畔吴淞口,良辰美景名胜古迹当前,赏览桃红柳绿之余,激发了诗人连横的浪漫之情,他做七绝系于家属,“一春旧梦散如烟,三月桃花扑酒船,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希望当他修史完毕,带着他最爱的妻子归隐于秀丽的西湖之畔,让青山护着青史,青史增添青山的光辉,那此生便别无奢望了。然而,修史之路却充满着艰辛,最令史学家头痛的是相关文献资料的匮乏。

郑喜夫:很多档案资料很多第一手的资料,很珍贵的,或者私家所藏的东西,一个炮弹打下去以后,战乱的时候,那些资料就没有被保存下来,这个都是他的困难之处,另外想想私人修史,现在要做的话,有什么公家的计划补助,还有各种方便他都没有,他只是靠一点,社会一点的知名度。

解说:就这样,靠着在华侨界的名声,连横开始了他书剑飘零的神州之行。

解说:1914年初春,连横前往北京,适逢清史馆馆长赵尔巽,广延海内通儒,负责撰述之任,得悉雅堂在北京,便聘为名誉协修,入馆共事,在此期间,连横翻阅各种有关台湾建省的档案,举凡沈葆桢、林拱枢、左宗棠诸人的奏疏,都一一录存。

连战:那个时候不像现在那么方便,又可以复印,又可以传递,没有那么,全部都是要用手录。所以他有一个名义在里面,赵尔巽吧大概是馆长,然后他可以说是满载而归,他花了十年时间来撰写这部巨著。

郑喜夫:他在清史馆曾经向馆长建议,要修《拓殖志》。

解说:连雅堂借在清史馆工作的机会,上书力陈《清史》应增《拓殖志》,以记华侨拓殖各地的情形。

连战:主要的他自己讲过,他说台湾有300年,那时候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没有人去写的,300多万的中国人居住在这里,也没有人愿意写。中华民族在台湾的经营,他说宏威我祖宗,我们的先民,渡大海、入荒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种开疆拓土,那种勇敢、开创、毅力,接受各方面的挑战,这一段经营的历史没有人去碰它。

解说:但书生报国的热情却因为母亲和妻子促归而不得不戛然而止,离京返台的连横很快便知道母亲和妻子突然促归,是因为次女春台意外夭折,而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连横的母亲也在这一年去世,短期内连受两次打击的连横,尽管内心悲苦,却更加发愤著述。民国七年,也是当时台湾割让于日本的第23年,41岁的连雅堂在剑花室里完成了这部不朽巨著。

[责任编辑:刘思伯] 标签:连雅堂 连战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