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之父”冯如航空救国搏命飞行
2009年09月28日 09:53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9月26日《我的中国心:龙之翼--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文字实录:

冯如,中国人研制生产的第一架飞机,首位驾驶自制飞机上天的中国人,揭开中国载人动力飞行史第一页,被美国人誉为“天才的发明家”,被中国人誉为“中国航空之父”。

少年冯如家贫辍学 为生计赴美淘金

曾子墨(主持人):提起飞机的发明者和制造者,许多人都知道美国的莱特兄弟,为了纪念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美国政府将最大的空军基地命名为“莱特基地”,并在他们的家乡俄亥俄州的德顿附近,修建了一座著名的“莱特大学”。殊不知一位与莱特兄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利坚的大地上,完全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制造和驾驶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他就是冯如,他的成功仅比莱特兄弟晚了五年。

解说:广东省西南部的五邑地区,这里是中国著名的侨乡,1883年冯如出生在恩平县牛江渡区杏圃村。当摄制组一进村口时,就能看到一幢五层楼的建筑,上面写着“冯如纪念馆”守护在这里的是冯如直系孙媳妇郑琼。每天清晨老人都会把楼中所有的照片擦试一遍以后,迎接来访的游客,她也成为这里最了解冯如的人了。

郑琼(冯如直系孙媳妇):冯如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到5岁了还没有书读。

解说:冯如的父亲冯业伦是一个朴实忠厚的庄稼人,靠耕耘一小块土地养家糊口,冯如自小聪明伶俐,父亲送他到乡村小学念书,由于他成绩出众深受老师的喜爱。

郑琼:他的爱好就是喜欢学习,很勤恳,他很喜欢和小孩子一起玩,而且经常跟那些小孩子说,要爱祖国要学好,经常教育小孩子要学好,他没有什么坏习惯,喜欢玩也喜欢学习,他不会做坏事。

解说:冯如在左邻右舍的呵护中渡过了美好的童年,然而由于无钱求医,冯如的四个哥哥相继病逝,冯如也因家中无钱只好中途辍学,帮助父亲务农。12岁那年一个亲戚的出现,改变了冯如的人生轨迹。

冯和锦(恩平市民盟市委办公室主任):他12岁的时候呢,他有一个舅舅他在外国打工,他就回来就跟他的妈妈说,你家里面就两兄弟了,就要冯如出去,因为他呢很想,因为外国始终是发达的地方,赚钱很容易的。他赚一天可以在家里面赚半年了,家里面呢有一点经济可以改变生活啊。

冯如对机械着迷 半工半读练就过人技艺

解说:十九世纪末,美国旧金山出现淘金热以后,不少恩平人飘洋过海去谋生。幼年的冯如时常从来往的华侨那里,听到他们谈论国外科学进步、实业发达的情况,由此萌生了出国增长见识的念头。

张维(中国航空博物馆研究员):对于这个广东这些侨乡呢,还有福建一些地方呢,当时很多人都是选择了留洋,就是跑到国外去讨生活,相当一部分人跑到美国去作为这个,有的说是贩猪仔贩出去的,就是一些华工跑出去干活的。那有一些在美国之前就是,家里亲戚在那边已经有一点基础的呢,就跑到美国去做工了,冯如呢就属于这种到美国的工厂里边去做工的这种情况。

解说:1894年冯如在争得父母的同意后,踏上了通往美国的航程,目的地美国的西部城市旧金山,在一家船厂开始了他第一份工作。

梁水长(恩平市司法局副局长):他对机械、机器啊非常地爱。看到新的机器,总凑过去去看一下安装什么的,总要找时间看那些师傅在做什么东西。

冯和锦:下班了,但是还站在这里看师傅怎么样检修这个机器,马达是怎样。我一定要在这里呢,看一下你怎么样修这个机器,怎么样处理好这架设备。

梁水长:师傅们也见到这个孩子这么好学啊,就告诉他你可以一边做事,一边到这个教会的学校里面去读书,你可以白天打工,晚上去上学也可以。

解说:旧金山是美国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这座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发达,冯如终其一生的对于机器和工业的迷恋从这里开始了。大白天在工厂劳动,晚上上学读书。更重要的是冯如在学习期间逐渐掌握了英语,更好的为他研读各类科技书籍提供了便利。

梁水长:他这个人学习也不单单是学一样两样的东西,他感兴趣的东西都学,什么抽水机的原理啊,机器的制造啊,画图纸啊,还有这个电波电话技术啊,他反正知道有新的技术,他都向往、都学习。所以他又要学那么多的东西,又要打工,还要晚上也要上学校,所以整个过程在美国呢,他的工作、学习、生活是比较艰苦的,非同一般的。

解说:冯如初到美国以后,目睹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城市,接触了先进的机器和技术,幼小的心灵深受震撼。在他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常谓国家之富强,由于工艺发达,而工艺发达,必有赖于机器,非学习机器不足以助工艺之发达”。

张维:他去过太多的工厂了,不是一家两家,可能有十几家甚至更多,因为他总是在学完了,比如说我在这个工厂,我可能在钣金车间干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可能觉得这个我明白得差不多了,那就转到另外的工厂去。比如再去学焊接,再去学机械制图,反正各个领域还有一些当时新兴的电子方面的东西,他也学了不少。因此具体什么,具体有多少家工厂,考证不清楚,但是史学界都认为,他去的工厂的数量是比较大的。

<<上一页 1 2 3 ... 5 6 下一页>>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