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文革结束 为何“伤痕文学”异军突起

2012年09月12日 10:19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文革结束后,以揭露文革罪恶为特点的“伤痕文学”于是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其中尤以1979年6月发表在《河北文艺》的一篇文章《歌德与“缺德”》夺人眼球,文章直白地表示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是“歌德”,歌颂党、国家和社会主义,而不是“缺德”,专门揭露“阴暗面”。

凤凰卫视9月11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文革结束后,“伤痕文学”以惊人的姿态异军突起,赢得民众感动的泪水的同时,文学界却还没有解除思想枷锁。以揭露文革罪恶为特点的“伤痕文学”于是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其中尤以1979年6月发表在《河北文艺》的一篇文章《歌德与“缺德”》夺人眼球,文章直白地表示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是“歌德”,歌颂党、国家和社会主义,而不是“缺德”,专门揭露“阴暗面”。

因此文章斥责写“伤痕”,揭露社会主义时期生活中的阴暗面的作品为“缺德”,嘲笑文艺界的一些人“没有歌德之嫌,却有缺德之行”,文章的作者李剑是河北石家庄军营里的青年作家,他担心的是中共尚未对“文化大革命”“反右”作出结论之前以“伤痕文学”的形式来表现历次的政治运动,这种做法会不会矫枉过正。

而且在这一年的3月,邓小平代表中央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一些人以为中央的方针变了,要“收”了。李剑在思考的时候显然也受到了这种想法的影响,在李剑看来,现代的中国人“并无失学、失业之忧,也无无衣无食之虑,日不怕盗贼执杖行凶,夜不怕黑布蒙面的大汉轻轻扣门。河水涣涣,莲荷盈盈,绿水新赤,艳阳高照。”又怎么能够“昧着良心”“诅咒红日”,“怀着对阶级的偏见,对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击”呢。

像这样的反对意见在当时不少,“伤痕文学”甚至成为带有贬斥含义的称谓,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学”“写阴暗面”等在1980年代的重演,围绕《伤痕》等作品在1978您夏到次年秋天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有人写匿名信给“有关部门”,指斥《班主任》等“伤痕文学”作品是“解冻文学”,这在当时不是个好称号。因为苏联作家爱伦堡,发表过一篇长篇小说《解冻》,揭示了斯大林时代如同冰河一样可是解冻,是苏联作家回归人性,摆脱官方干预的杰作,但是在连斯大林都不能批评的当时的中国,《解冻》被认为是修正主义文学。

“伤痕文学”既然属于“解冻文学”,自然也就是鼓吹在中国搞“修正主义”了,那么也有政坛的大人物指责有的“伤痕文学”作品是“政治手淫”。文章《歌德与“缺德”》在当时的情势下将这个争鸣推至了最高点,两派各持观点争执不下,而这一年的8月底,反映这一情况的信,寄到了中宣部胡耀邦的手中,胡耀邦和中宣部其他领导商量,决定召开一次小型座谈会,统一思想认识。

《腾飞中国》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20:30

重播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六13:2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吴芮泽] 标签:歌德 伤痕文学 阴暗面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