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朱文晖:人民币持续贬值 中央经济会议推迟召开

2011年12月08日 11:36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但是反过头来说,我们也看到,由于中国是在一个快速的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当中,无论是我们在制造业需要的能源和排放量还是我们在生活当中,你比方说原来不用空调的,现在大量人用空调。你原来开车开的少的,现在都开车,这个排放量,肯定在未来可预见的将来,比如说在2020年,中国还到不了他排放的峰值。所以就一定不能够落入发达国家,说我们一块来减排。所以从哪一年为基数,到2050年这个情况怎么怎么样。所以你一入它这个圈套之后,就会出比较大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到经过这两轮会,之后到了今天,中国谈判策略就比较成熟了。其实其他的国家也是以退为进的,所以在开这次会之前,原来比较积极的日本,因为《京都议定书》嘛,日本他首先在京就占了一个大了便宜。但日本他本身这个节能环保也做的非常好。加拿大他们几个国家就联合提出说我不干了,但是也是有条件的,如果别人干我才干,我首先决定自己是不干了。

所以到了今天,我们实际看有几个实际情况,就第一,发达国家还是要把中国和印度这些国家统统拉到一个统一阵营,谈的是什么事情?谈的不是现在的事,谈的是2020年以后的事情。现在是个什么情况?现在就是你在去年的这个会议上明确提出,这两年要给300亿美元,哪里去了?钱没了。到2020年之前,每年给1000亿美元的绿色基金,也无从着落,不谈这个,天天拉着中国来谈,2020年以后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你中国不同意他,不给他开出条件来,你上他的当了,他就说是中国破坏了这个会谈,因为你不答应2020年以后的事情,所以谈不下去,但是大家非常关心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现在的问题。

姜声扬:当前的问题。

朱文晖:不是说以后的事情。所以我们觉得中国从谈判策略上来看,在这个时候,你也不能一开头就提出这五个条件,你开头提出就又出问题了,就有点像哥本哈根的时候,我们过早的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亮出来之后,以为美国会跟我们合作,没想到美国玩儿了一招阴的,因为当时中美还在一个蜜月期。奥巴马之前来到北京说的信誓旦旦的,说怎么怎么样,结果回去翻脸就不是这样的了,因为他看你出了牌之后,他会接着让你再出下一张牌,就是让你不停的出,不停的压你,压的你最后受不了。

姜声扬:这五个条件是不是出的太早了呢?

朱文晖:现在不早了,因为星期天就结束了。你要再不出的话,他就开始埋怨你了,说就是你,包括英国那边可能就开始又有人写报纸,或者是写什么社论,就是因为中国不同意2020年之后什么什么条件,导致这场会又无结而终。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意义上,这回中国谈的还是相对比较专业的,就是和以前比,它更成熟了。就拿捏到了这个时机,提出的这个条件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最后落实到咱们这个读者都非常关心的,就是共同但是有区别的责任,所谓这个共同的责任,确实这个地球是大家的,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国家,包括非洲以后他要发展起来,他是要增加排放的。

但是你这个有区别责任所谓就是你发达国家,整个排放的存量是你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年的工业化过程当中去增加的,包括他现在为止,美国的排放还在增加。真正对这个事情比较重视的是日本、英国和欧洲大陆某些国家,还不是所有的国家,像我们刚才说南欧国家,我相信他过去这十年肯定是排放增加的,因为它这个经济和生活改变了不少,但以后他可能会下来。

姜声扬:因为经济不行。

朱文晖:对,因为经济不行他可能会下来。所以这共同有责任,第一,承认这个是共同的责任,但是一定是有区别的,而发达国家,我想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而不光是美国,因为美国一直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就是包括现在这些欧洲大陆国家,都一定要把中国拉进来,就是说他一定要把中国拉到这个共同的减排,而且是绝对的减排,我想这一点中国是一个底线。所以还没有谈到中国的核心底线,比如说,什么时候中国达到峰值,达到峰值之后,再怎么减,还有中国以后比如说减排的基期是2005年还是多少,我们会不会从以前的立场上往后退。

还有中国已经明确,其实在过去已经明确表示过,这个绿色碳排放是不会达到太多。但在以前的过程当中,就是在《京都议定书》的安排底下。所谓的排碳交易,其实中国通过市场上是拿了不少变相的补贴,所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一些技术的细节,很多发达国家就喜欢揪住中国来谈这些事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中国在这次、上次和以后的很多类次谈判场合,我想只要不成为众矢之的,就是谢天谢地了。那么这个问题上,你出牌的时机和对这个谈判的把握,就一定是一个非常专业,非常有技巧的事情。因为他好像不是,现在看不是一个政治行动了,而在哥本哈根的时候,因为全世界都高度关注,我们过多的赋予它一个政治上的含义。现在看来要回归一个专业领域才行,现在看来做的比较好。

中国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引关注

姜声扬:关注人民币的走势近期是持续贬值的态势。今天有中国的商务部官员就站出来指出,这说明中国并没有在操控汇率,而且其实有利于中国的出口。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其实还注意到,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成为了十六大以来最晚召开的一次。政府是否在衡量当前的整个经济形势,还是有其他的政治原因在后面才来晚开会议。而这一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有哪些看点?我们请时事评论员朱文晖先生继续为我们做分析。

朱先生,您怎么看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晚开的重要原因是纯经济原因,还是有政治原因?而最近中国国内外经济形势这样的变化,是不是这一次晚开会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呢?

朱文晖:我觉得从技术上看,形势变化的非常快,可能和推迟一点召开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你刚才说的人民币,长期是升值的一个趋势,这一个月来在离岸市场上,市场的供求方面的行为表现出它是一个贬值的状态。而以前我们非常担心的,中国的外汇储备累积的过快,由此导致的外汇占款侵蚀央行发行货币的这种自主性。现在你突然发现三个月它流出去的900亿人民币那么多,就是150亿美元那么多。

另外,就是我们刚才讲到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迟迟没有一个解决的结果。所以其实我们看到,对于这些事情的发生,还有国内的经济形势的变化,住房的问题,房价也开始出现拐点,通胀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这种控制,是真正的控制,还是暂时性的下调,其实我们看到,在这三个月底,这个月初,中央主管经济工作的很多领导都在各地进行调研,去摸清楚实际情况,可能把这个实际情况带回来,才开这个会。

但从最近接触到一些经济学家,他们这个谈话来看,基本上对于要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就是情况和以前变了,比如说去年部署的,今年的首要目标是要稳定物价,就是控制通胀。从现在得到的信息来看,是要稳定增长,就是意味着通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而增长由于内外各种原因,可能是明年的首要目标。看到在上半年的首要目标。

姜声扬:保八?

朱文晖:不一定是保八,可能是维持在9%左右的这么一个比较稳定、长期的潜在增长率的水平,这里边又有几个问题。为什么要提出稳定增长呢?第一,在宏观调控经过三个月去着力控制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边,就要防止现在这种经济的缓慢增长率的回落,变成一个惯性的下落。因为现在是很好的,因为它掉到9%,9.1%第三季度,可能第四季度再掉一点可能8.8%,这个是很好的主动调控的结果。但是就怕它掉下去之后,就回不来了,变成一个惯性的回落。所以你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让它维持在自己这个地方,不接着往下,不接着往下,变成一种惯性。

第二个,通胀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通胀长期的压力一直存在。因为你发达国家那边一直是货币宽松的政策。这个大宗商品还在一个高位上震荡,它没有掉到下边,比如说石油它现在还在100美元,它没有掉到80以下,铁矿石也很高。另外,中国本身的土地成本上升,长期这个趋势长期是在的。所以防止这个通胀在得到一定的控制之后,它死灰复燃,或者说变成一种长期的趋势。这也就意味着货币政策不会放的太松,虽然可能会转,但是不会太松。

第三,中小企业现在出现了问题,因为你是控制货币,因为你是国内外的情况出现问题,因为成本增长。就要出现一种防止,防止中小企业这种零星的倒闭,或者是结构性的倒闭,因为总有1/3它会倒下去的。变成那种长期的中小企业的环境恶化,然后大量的中小企业经营不顺,这个就是多方面去给他进行基础的重构,比如说银行的扶持对象,等等其他一系列的方面。比如说上游的国家提供了基础设施,是不是对中小企业网开一面。

这里面就提出两个东西,就是最后的政策,一个就是货币政策到底怎么走,货币政策现在看来大家公认的是逐步的回归中性。因为以前是松,4万亿的时候是松,然后后来就紧,紧到非常的紧。因为你存款准备金率到20%多,现在就给松,松到什么程度?松到货币的发行量和中国经济的GDP的潜在增长率相适应。你比如说算9%,那增长率加上一个适当的通胀,加上一个货币的参数大概是多数,涉及到这么一个地步来。

如果从现在过紧到这个地步,就有一个空间,就逐步的降低准备金率等等其他一些方面。第二个就是财政方面,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动作,财政方面以前的时候,财政中国考虑是那种穷财政,主要是刺激,叫投资性财政。现在就不是的,从最近来看,是叫做减税结构性减税,就是让大家去刺激消费。比如说所得税出现一定程度的减。第二,针对中小企业的税在减,因为你国家已经其实是很多钱了,把钱都收走了,企业就没钱了。真正把这个钱让给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去发展,那包括在上海推进的,增值税的试点的改革,我想我们其实应该寄希望于更多的这种减税,或者是说把减税和调结构和扶持中小企业和刺激内需,有机的结合起来,我想这个可能是明年至少我们可以看到的第一季度上半年的政策取向。

[责任编辑:吴芮泽] 标签:朱文 债危机 人民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