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译养生背后的文化密码?
2009年02月09日 13:07 】 【打印
相关标签: [世纪大讲堂] [张其成] [中医养生]

王鲁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以来,中国悄然兴起了养生热潮,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出版的各类养生类书籍是最为畅销的。的确,人自胎元受孕到婴幼,青壮,老迈,均要养生,而养生百法家家不同,这些养生之道,是智慧玄妙的精神安慰呢,还是简易实用的灵丹妙药?对于养生存在哪一些误区和迷思?怎样理解养生背后的文化,做到真正的身心健康?所有这些问题,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其成先生,欢迎您。

张其成,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教授是中国第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先后随师修习儒道佛医四家养生功夫然而对于养生,他却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的"国学养生"和"五心养生法"早在2003年在北大开讲国学时,就已悄然传播。2008年,他创建全国唯一的师带徒式国学院。被誉为"国学修心第一人"。

王鲁湘:说到张其成先生,其实我可以在这里很大大咧咧地称他一个学弟,我们都是北大毕业的,但是他比我晚了好多年。但是张先生学术上的成就比我要高得多,这中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人家是有家学渊源。

王鲁湘:张先生的老家,家乡的那个县叫歙县,假如中国人能把这个县的名字给念对了,就算是有文化的。

王鲁湘:那么像您家里头是医学世家,医和易有时候是不分的,是吧?

张:对。

王鲁湘:那么那个时候你们学易学怎么学的?

张:我们徽州家家户户就是都有这种传统,就是有一种叫做文献的传统,都有古书。所以小时候,我的父亲他是督促我们必须要读这些书的,从最简单的读起。所以我们徽州有一幅对联,叫做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得来。这个最重要的是跟中医有关系。

王鲁湘:就和你的家学联系起来了。

张:对,所以就是你刚才说的叫医易同源,医易不分。

王鲁湘:对,我们中医最长用的就是阴和阳这两个基本概念。这两个概念就是《易经》的基本概念。

王鲁湘:那么后来你又怎么想起要做这个养生方面的一种研究呢?

张:应该说养生是传统文化里面最精髓的部分。它不仅仅是中医的。

王鲁湘:对,道家,儒家,释家都讲养生。

张:对,各家实际都讲养生。实际上这个对生命的关注,正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一种生命的文化,对生命的关注。所以我就从这里,从中医开始,然后到周易,到整个的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然后给它切入,进行研究。

养生在历史上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王鲁湘:那么您觉得养生的这样一个浩浩荡荡的这么一个文化的潮流,在历史上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大的阶段呢?

张:我认为至少先秦是一个阶段。然后秦汉,这是一个,然后到了隋唐,这基本上差不多,后来明清也有发展,但基本上还是沿袭前面的。

张:是,实际上我们这个养生文化,应该说是一个早熟的文化,我们早在先秦的时期。

王鲁湘:就已经很成熟了。

张:都已经非常成熟了。然后后来走了一点弯路,比如说到秦始皇,当然我指的是这些帝王们。你看秦始皇,他基本上是偏向于外求。

王鲁湘:老是到沿海地区去找神仙。

张:对,找不老的妙药,其实没找到。

王鲁湘:那么您觉得外丹这个是一个偏差了的一个路,不是个正道?

张:当然是一个偏差的了。所以我做了一下统计,当然不完全统计吧,我们历代帝王,服外丹而死的有20多个。这就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开始,我们先秦时期,那个养生文化,我一会儿会来讲,就那个养生文化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后来开始有一点走歪掉了,尤其被这些帝王们用歪了,外求了。再到后来慢慢意识到,这个不行,要内求。乃至到今天,就是一种内外兼求,这就比较全面了。

王鲁湘:那么在您看起来,养生的最高的境界或者是最终的一个目标,对一个个体生命来说,它是什么呢,您怎么规定它?

张:我认为养生,它的最高的一个目标就是什么呢,应该说三点,第一是要健康,第二就是要快乐,第三是要智慧。

王鲁湘:最高境界。

张:最高境界,所以我们说的这个养生跟传统文化,尤其是我们古圣先贤所追求的那个终极目标就是一回事。

王鲁湘:一回事,也就是佛家最终表述的,实际上就是觉悟。

张:是,就觉悟了,智慧,开大智慧,就是觉悟了。

《世纪大讲堂》在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播出时间

首播: 星期六 14:05—15:00

重播: 星期日 08:25—09:20  23:30—00:3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