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传奇学者龚鹏程看儒学复兴 颇多乱象
2009年01月19日 14:49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世纪大讲堂] [龚鹏程] [王鲁湘]

儒学其实有点像我们存活的空气一样

龚鹏程:各位朋友,今天非常高兴能够有这个机会来报告这个题目。我是一个在台湾出生的江西人,我们在台湾的政治归类里面就叫台湾的外省人,算是大陆人,但是我们又在台湾出生,那在大陆叫我们是台湾人,非常特别的这样一个身份,当然也就会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观察的视角。

在我生活的台湾的这个社会,原来就有了比较深厚的儒学的、儒家文化的传统,我们不要以为台湾孤悬海外,它非常晚才开发,而且中间又经过日本统治50年,那么它跟整个中国的文化的大传统它是非常隔阂的,其实不然。为什么呢?因为郑成功到了台湾以后,他的当时的雄心就是要一缕忠心嘛,所以他要用他的力量重新旋乾转坤,当然最后壮志未酬,但是他留在台湾的,在台湾跟着郑成功到台湾去的,有非常多的文化人。他们在台湾,他就保持着一个中原文化传统正脉在台湾的一种特别的心理。虽然后来清朝取得台湾以后,开始经营台湾,因为台湾孤悬海外,同时当时又是最后收进清朝版图的一个地区,所以他们在这个地方的文教的经营会特别地用心。即使是日本在统治台湾时期,他派到台湾来的总督,每一个总督都是汉文非常好的。在这样的一种社会里面,就整个儒学它其实实际上有点像我们存活的空气一样,它很自然地在我们的生活里面。

当然后来读书以后,加上了学校这种制式化的一些教育,各位要知道,即使到了现在,后来民进党执政的时候,他把这个我们的国语文课本里面的传统文化的教材的比例大幅删减,现在我们的高中国文课本里面,文言文的比例,目前还占到45%以上,那在过去前几年,高达65%,而这个文言文是不算什么的?不算章回小说的,比如说《红楼梦》《水浒传》,选的这些篇章是不算的;还有诗歌,那也不算,那另计。而在正式国文课本之外,我们还有一册,叫做《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这个《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事实上就是《论语》、《孟子》。所以所有的高中生,初中生、高中生,大概《论语》、《孟子》基本上是都读过的。

所以在这个背景上来看大陆这些年的儒学的复兴,当然特别地感动,觉得说太好了,孔孟之道能够重新复光于神州大地,对不对?那么现在这个期望感觉上好像是要复兴了。在全世界各地办的孔子学院,各个地方办的各种的国学班,各个大学,人大、北大等等都有国学班,国学的专门的课程,然后有很多学生在学这些国学,乃至于企业界也有非常多的企业家的国学班,总裁班什么各种班。我经常旅行,在每一个机场都可以发现,每个机场里面都在播放,都是什么呢,都是用国学来讲现代的管理。还有很多其他的社会上的比如什么国学辣妹,或者是汉服运动,这一类活动非常非常多。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现象当然非常非常高兴。不过我们也发现这里面可能存在着若干的问题。

这问题在哪呢?总的来讲第一是什么呢,第一就是说,我们知道一件事情无源之水是不能流得长的,对不对?根深才能叶茂。我们儒学要复兴,我们基本上就对儒学的内容要有比较深刻的掌握,否则的话大家都来讲,商界到处,大家都来讲,讲这个儒学,内容可能荒腔走板,可能非常地粗浅,所以在整个儒学复兴里面,它有一个基础性的东西,那个基础性就是我们的儒学研究。

可是我们凭心而论,我们后来发现,从80年代以来,我们在儒学研究上,我们到底想想看,我们现在有什么样的儒学研究的学派呢,有什么特别新的儒学研究的新的观点?特别重要的,引发我们学界里面重大讨论的一些儒学的论题,真正的学术论题,而不是刚刚讲那种社会性的话题?这些年就在方法、观念跟研究上,我们到底有多少开拓?事实上是很令人惭愧的,就我们现在整个学术界,学术界在这方面其实贡献并不太多。基本上还是80年代那个时候的老方法、老观点。可是我们需要大量的普及工作。而我们这个普及工作表示什么呢?当我们的学术界力量还很薄弱的时候,我们的社会的需求已经太大了,于是产生供需,供需上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失衡现象。

下一页:很多地方官员热衷办各种祭典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