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日新:它的背景是什么时候呢,是在3月28号房价,北京房价从两万涨到三万的时候,就是说最关注的是房价,而不是关注这个胶囊。那个网上说的这个胶囊出现,就是我国房产的一个怪胎,或者是一个什么东西。说的那个,就是说,也是讽刺吧,我的胶囊是一个月是250元,房价好几万,这种背景下所以媒体就把它炒起来了,所以从那时候起国内外记者,15个国家,所有的大国都要来,法国,英国都来了,还有发展中国家,西班牙这也算发达国家吧,100多个媒体。在我本子上已经快有90多个了,以后的我就没记了。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事。
黄日新:这个你看,七旬老人,八间胶囊,是北京青年报,2010年3月28号,头条头版,头版登的。
曾子墨:您第一次接待的这个租户是一个什么样的租户,他怎么来看您的房子的?
黄日新:她是个免费住的,那个叫张小琦,第一位。
曾子墨:是来试住的。
黄日新:试住的,住下就留下来了。是一个广告员,每月收入三千多块钱吧,工资,她在那儿要体验一下。
解说:胶囊公寓见报以后,黄日新的生活忙碌起来。他很快又与某网站合作,发起了“免费体验胶囊公寓”的活动,几天时间,胶囊公寓就来了几十名试住者,隋康康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即将毕业的隋康康正在一家报社实习,很想通过试住,到胶囊中体验一下。
隋康康(胶囊公寓租客):当时已经没有空余的床位了,那么这个时候我就跟新浪网这个编辑联系,然后他说来住可以,但是必须经过一轮考试,因为当时有大概将近二十个人报名要住这个胶囊,我只是其中一个,于是呢我就在下一个星期参加了他这个面试,然后有幸杀出了重围,他要什么条件,第一我刚才说了就是说一定要是应届毕业生,小了不行,大了也不行,第二文笔得好,第三还得对这个城市很有感情,能写出让大家都喜欢看的文字,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通过的,总之我就是通过了。
解说:2010年4月24日,隋康康如愿以偿地住进了胶囊公寓。从那天开始,他坚持在网上发表博文,纪录了在胶囊中的点滴生活。而隋康康的出现,也让黄日新更加坚信自己对胶囊公寓租客的定位。
曾子墨:那您做这个胶囊最初打算是租给哪些人呢?
黄日新:我最初租给是什么人,第一有知识的,大学生的人。而不是租给农民工。假如是要租那些很便宜的房子的话。农民工他接受不了这个东西。住这个笼子他有压抑感。
曾子墨:那您就不担心这些,比如说有知识的大学生他们在这里面也会有压抑感吗?
黄日新:我定位的房子,我跟你说,我的定位是流动人口的临时居住所,不是长期的。举个例子给你说。吉林省一个大学毕业生,来北京找工作了,拿了多少钱,1500块钱进了北京了。进了北京以后,在前门旅店住地下室花了,一天50块,100块钱没有了,1500块,再住几天就回不了老家了,找不了工作,北京不是那么好找工作的,没有一个月,你拿到工资是很困难的。结果,黄大爷我要胶囊了,否则我回不了老家了,那怎么办呢?拿一个胶囊住去吧,一住完以后,15天之内,他在房山找到了工作了,1000块钱,100块钱一天,3000块钱工资。走的时候,告别的时候,很感激黄大爷,黄大爷,你给了我时间,350块钱给他时间,所以他很感激。我说我的东西定位不是定位在北京人,定位外地人。
解说:但是,胶囊租出去了,黄日新的烦恼也多了。由于生存空间过于狭小,胶囊公寓被很多人批评为做秀。那么,在胶囊公寓中,隋康康他们是怎样坚持下去的?而黄日新又为何拆除了八个胶囊公寓呢?
解说:在我们采访黄日新的当天,他告诉我们,还有一家西班牙的媒体,也要来采访他。现在,由于曝光率的增多,在小区里,黄日新已经是个有名气的人。
隋康康:胶囊公寓给我一种泰山压顶的感觉
电梯女工:你好。
黄日新:电视台的。
电梯女工:你好。
曾子墨:是不是经常有媒体来采访黄大爷?
电梯女工:对。
曾子墨:您经常能看到媒体来采访他?
电梯女工:嗯。
曾子墨:都看过哪些国家的媒体。
电梯女工:看过。
黄日新:看过好几个,俄罗斯的都来。
曾子墨:都来过?
电梯女工:对。
曾子墨:现在黄大爷在这儿是名人了?
电梯女工:对对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