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揭广东讲古艺术现状:人死艺亡

2011年11月28日 10:11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传统讲古陷入尴尬期 跨界演员再掀讲古高潮

林兆明:话说唐三藏师徒四个路过五羊城,就去到电视塔参观,猪八戒手搭凉棚一看,咦,凤凰卫视采访林兆明哦,我们不如也去参加,让它拍两个镜头也好啊,我顺便还要找那个林兆明算帐,那个林兆明讲《西游记》,把我讲的结巴得这么厉害,搞得所有人都笑我,哥哥啊。

解说:据说,自从当年林兆明讲过这部《西游记》之后,在广州就再也没人敢在电台讲这部小说了,因为它的艺术高度和影响几乎已经难以超越,林兆明及富个性的表演,将唐僧师徒四人演绎的活灵活现,成就了一代经典。特别是猪八戒那结巴的说话方式,至今仍为许多古迷津津乐道。

林兆明:那时候刚刚思想解放,我一开讲《西游记》的时候,有人提议要禁播,宣传迷信啊,游地府那些东西你也敢讲。我说你要我改啊我不改啊,枪毙我算了,因为思想比较解放,所以放胆讲,又太久没听东西,所以一阵风啊。

解说:文革过后,百废待兴,由于在十年间,许多讲古老艺人都已经去世,传统讲古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1979年广州市专门召开平反大会,宣布对解散说书协会的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并恢复其活动,但古坛却依旧冷清。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日益强烈的娱乐要求,广东电台开始频繁邀请一些话剧演员到电台主讲小说连播这个节目,林兆明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而就是这样一群跨界的话剧演员却掀起了讲古的又一次黄金岁月。在往后的二三十年里,传统讲古以另外一种方式再次风靡岭南。

林兆明:我记得当时讲西游记的时候,你就从永漌路一直走到永漌南路路口,讲古的时候你不用开收音机的,一边走一边听就听完了,可以说一路上家家户户啊,那些卖东西的店,都开着大收音机放在门口的,门口都坐满了人在那里听讲古,那时不是谁都有收音机啊。

解说:或许这是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才能理解的感受,在那个物质娱乐生活并不丰富的年代里,广播是他们最温暖的记忆,那天到了电台讲古时段,人人翘首以盼,小朋友搬着板凳坐在门口等着那熟悉的声音响起。

招卓宁:小的时候就喜欢听收音机,我们那个年代是没有电视的,至于家里,就像赵本山所说,除了手电筒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收音机,半导体,我小时候甚至拆装过收音机,对于收音机就有很多向往,觉得很神奇,为什么在小小的盒子里面有人讲话,所以趁爸爸不在家的时候,把收音机整个拆掉了,结果没有找到人。所以我觉得童年,都是收音机伴着成长的,那时候听着广州人民广播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自己就会学里面的人说话的声音,觉得很有意思很好玩。

彭嘉志:我不担心讲古会后继无人

解说:当时广东最著名的两位电台讲古艺人,一位是林兆明,另一位便是与刘兰芳并称“北刘南张”的张悦楷,而他们播讲的《杨家将》《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经典之作,每次播出几乎都是万人空巷,全城收听。80年代末,广东省政府举办讲古大赛,并向公众征集意见,选出了“十佳”讲古艺人,共收到选票超过20万张,张悦楷和林兆明双双获得该项评奖的第一名。而在说书题材方面,小说连播节目也开创了新派粤语讲古的先河。

1949年以前的讲古,题材无非是古典名著、野史、武林轶事之类,以吸引市井观众,解放之后,讲古艺人们便把新派的小说搬上讲古舞台,西洋古典小说、当代小说,新派武侠小说也悉数上阵,迎合了不同层次听众的口味。

梁锦辉:当时如果可以去到广东电台,讲那个小说连播真的是要经历无数的筛选,考验很多东西它才会给你讲,第一部新派武侠小说就是由我来讲的,当年书都没得看的,当时那些书的传播是要封锁的,因为它是海外图书嘛,没书给你,市面又没得卖,真的是没得卖,那时候你又没有海外的关系也不给你带进来,因为文字的东西过不了海关的嘛。后来就认识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称兄道弟,然后找到图书馆内部资料室的人,还要是做领导的,偷偷地借出来,借回来动都不敢动它的,你不能写不能掀到它烂啊,所以就是要重抄一遍的,所以你说工作量是多大。

师傅啊,麻烦播一下版头,《多情剑客无情剑》,大概就是我在1984年的时候录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古龙的作品,当时录制播出的时候,已经是很轰动的,后面由于不断有人收听,那么电台就时不时拿出来播,但它的版本就重新包装,使得那些听众觉着,好像梁锦辉又有新的作品出了,换了汤但是没换菜,但是一样这么好听,所以收听率也挺高的,那些人都挺喜欢的。

杨舒:将二三十年前的录音重新包装再次播出,依然有人追捧,这既说明了时至今日,讲古依然是有市场,但也反映出这门艺术确实有点后继无人。正如梁锦辉所说,传统讲古的故事似乎正在电台讲古身上重演,在经历了八九十年代的鼎盛之后,新世纪里电台讲古陨落的速度让人惊讶,现在的广州城里似乎只有的士司机跟老人家会有意无意的听上几段,时代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消遣方式,收音机被渐渐遗忘,加上收入不高,那些有天赋的人或许也不一定会将讲古作为自己的事业,这样一来电台讲古的衰落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这样的担忧在广州城内的讲古佬看来,确是有些杞人忧天,他们其实并不担心这门艺术是否会消失,因为他们坚信,这门本来就源于草根的艺术,就算不叫讲古,也会以其他的方式延续下去,讲古在他们的生命中,过去和将来都不会离开。

司机:听得时间长就觉得很有趣,你听了几集的话就总是想听下去。

记者:有时候会不会觉得没了这东西不习惯?

司机:肯定会有不习惯,好像少了什么东西一样,

解说:时光流转,广州城一天天在变,城市的天际线不断拔高,脉络也伸向了更远的新区,这里的街坊变的更加洋气,却依然怀旧,骑楼是不变的情怀,街边茶餐厅、肠粉店也永远客似云来。不经意的转角,也总有熟悉的电台讲古声传来,这便是广州的气味,而讲古佬们的存在,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

彭嘉志:反而我不担心会后继无人,关键主要是市场,你做到这个市场可以让艺人去谋生的话,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可以满足到的话,那这个东西都是可以继续发展延续下去的。

林兆明:关键在政府,讲古人才有得是,但是你得给它可以施展的空间和条件。

颜志图:这门艺术不能失传,失传当然很可惜,但是讲古就是来自民间,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始终都不会消失的。

[责任编辑:吴芮泽] 标签:讲古 广东讲 说书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