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返城迫切而艰难 不惜与领导拔刀相见
知青关注自我审视命运 高考恢复带来新起点
杨舒:四十年时空变换,今天的我们可以有选择去和不去的自由,可是当年的知青却别无选择,他们对逝去的青春岁月念念不忘,或许是因为那些让人筋疲力尽,甚至落下病根的劳动。又或许是丝丝甜蜜,又掺杂着苦涩的爱情故事,然而真正令他们永远无法释怀的,却是失去亲人、朋友的伤痛。由于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麻海平在海南失去了一起上山下乡的妹妹,吴永生失去了相识多年的同学、战友,这也成为了他们一辈子的心结。那些年轻生命的陨落,也让在大时代背景下,高昂奋勇的知青们开始关注自我,审视命运。
解说:为了改善知青的生活条件,结束使用煤油灯的历史,海南万宁东岭2师4团的知青,和老工人们在龙滚河上修建了水电站,大坝所用石料,大多是他们从河里一块块捞上来的,然而在大坝期间合拢时,灾难降临了。1970年6月28号台风来袭,暴雨使大坝里的水越积越多,这时连里广播大声呼喊着,山洪要来,水电站大坝危险。知青谢红军、胡志红等12人,从屋中冲到水电站去抢救大坝,吴永生也是12人中的一员。
吴永生(广州知青):这个时候因为看到水,已经漫得很高了,如果是再装土再装沙包再垒上去已经是来不及了。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一个人在喊来不及装了,用肩膀来顶吧,用人来顶,所以就很快这12个人就一下子排开,就用肩膀来顶这个沙包堤。为了防止大坝被冲垮他们在上面加了一层沙袋,形成沙包堤,12个人在沙袋后面一字排开,用肩膀顶住沙包,以微薄之力抵抗山洪。
吴永生:大概坚持了就10分钟左右,10分钟多一点吧,那么我就眼看着这个沙包提,很明显的我看着它晃了两下,大概也就是两三秒左右的时间,然后马上整条沙包提,和这些人一下子就全垮了。那么洪水就裹着这些沙包呐、人呐,就一直往这边滚,我们全部都被冲了下去。
解说:当吴永生再浮出水面时,整个河面已经由原来只有没膝的小河变成了几十米宽的汪洋,吴永生上岸以后马上清点人员,12个人中只有胡志红,程明蓉,谢红军三人没找到。吴永生和三人是1968年一起离开学校,离开了父母下乡到海南,在海南一年多的时间里,平时一起劳动生活,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吴永生几个人继续沿着河岸往下寻找。
吴永生:开始的时候有的还一直在喊她们的名字,但是到后来谁也不说话,一直站到天黑了,天黑了还一直站在那里,不愿意回家,还期待着她们三个能够回来,但是一直等不到。
解说:后来在水电站下游很远的一个木桥下面,找到了她们的遗体。
吴永生:那个沙包在前面把桥底堵住了,接着人又被冲来了,再沙包又来了,实际上她们就堵在这个桥底下,去不了,出不来。就是说给沙包提堵的死死的,第三天就把胡志红、谢红军就找到了,当时遗体已经是发胀了。
陶淑杭(广州知青):不停的想,到现在我们还很清楚当时的情景,还记得很清楚,一想起来就想掉眼泪。反正特别是我们现在过得那么好,想起她们就反正很难受。
知青返城迫切而艰难 不惜与农场领导拔刀相见
解说:到1976年12月八年间仅广州市就有知识青年34万多人上山下乡,到了知青运动后期,穿越政治狂热,回归现实的知青们只感到农场广阔天地的贫瘠与单调,很多知青开始变得迷盲和担忧,虽然政策开始松动,但尚未发展的城市接纳能力有限,返城对每个知青来说都是迫切而艰难的。
吴衍夏(广州知青):因为我家里也没有人当工人的,招工也没有我份了,读书呢我们出身又不是红五类,也可能轮不上我们的,那些工农兵学员的名额也是没有的。
何藩赞(广州知青):很焦急也是很无奈,确实是只能是这么说,因为我是没有任何的后门,没有任何的关系来帮你,只能是排在最后了。
解说:南贸农场的知青的李启栋,1969年来到海南岛,成为了兵团宣传队的一名队员,由于表现好一直受到重用,然而为了回城,他不惜与农场领导拔刀相见。
李启栋(广州知青):查了这边有邮政的,收调令的接收编号,再查就查不到了,怎么查都查不到,到后来有一个领导,另外一个副队长,实在看不过眼了就跟我讲,李启栋你的调令已经来了,当时在队里面讨论,就决定不放你走。我带了一把刀去找领导,我说我自己想,因为我当时已经气坏了,完全气晕头了,你要是我问你,你要是再跟我讲假话,我把你耳朵割掉,我没想杀人,我让你见不得人,完全就进入到一个疯狂的状态。我知道我这辈子完了,你不让我走。
解说:李启栋最终还是回城了,但由于反复拖延,错过了原本可以就读广州艺术学校开学,而另一个农场知青李葆莹的回城之路也颇费周折。
李葆莹(广州知青):从广州来了一个消息说要来招工了,当时大家很兴奋,当时我就想招工了,很多人就说父母都托人带名单来了怎么了,我当时就感到,肯定不会有我份,因为我父母都不是招工那些做工的单位的,他们是事业单位的,不可能招到我,我要走的话,只有自己去争取。
解说:无奈之下李葆莹冒着风险,独自一人来到了海口,然而她在海口找了几天,都没有找到招工的人。
李葆莹:当时我带了几块钱就往海口跑,跑了以后发现两天就用完了,还没有找到这些人,那时候我是在海口流浪了一个礼拜,也没有钱,也没有吃的,也没有睡的。
解说:李葆莹没有想到,就在她即将绝望的时候,回城的大门却突然为她开启了,有一天一位好心人,将她带到自己留宿的招待所,在那里她意外的遇到了从广州前来招工的人。
李葆莹:他们也很闷,在那里又不能出来,又不能到处走,也不能到农场去。那当时我就在那种情况下,我用了现在可以说是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了他们所有人,每天跟他们讲故事,简直是编出来的,好像作家一样,作那些故事把他们全部都蒙了。他们都抢着要我,当时我知道这一次,就是因为我自己按我自己的本事,终于把自己搞定了。
解说:有办法的陆续回城,没有办法的也迎来了1977年,1977年恢复高考,它把希望还给了下乡多年,已经变得有些麻木的知青,成为他们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起点,也正是这批知青,后来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在各个领域影响着中国改革的进程。
李明(广州知青):当知青我是不后悔的,因为有一段那样的经历,了解到广大农村,广大的基层老的生活。
陈经纬(华侨知青):以前不能后悔的绝不要后悔,我觉得现在应该是感恩,现在幸福挺好。
杨丹瑛:得到的是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失去的,失去的也很多,失去了我们的青春。
杨舒:有人说知青一代是20世纪中国社会最引人注目,最具悲剧色彩也最为尴尬的一代,如果历史可以重演,今天的年轻人还愿意放弃学业下乡务农吗?而天下父母又是否能够心平气和的接受骨肉分离十几年,曾经的出发或是义无反顾,或是随波逐流,而到今天沉淀下来的,却是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和群体意识。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困顿者,当年他们都曾逆难而行,坚忍执着,我们每个人都会珍视自己的青春,但却很少有一个群体,会像知青那样,用浩瀚如烟的文学创作,各色各样的网站还有连续不断的活动,来祭奠自己的青春。去年由三千多位粤海农垦知青捐款而建的知青亭,在广州白云山落成,如今那里成了知青们常常聚会的地方。或许在他们心目中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才能永远的纪念逝去的青春。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24081
1邓小平感叹:华国锋这人选对了 -
256198
2凤凰卫视记者常洛闻带您走进真实的朝鲜 -
67317
3江青与邓小平两败俱伤 毛最终选华国锋 -
47097
4凤凰卫视记者常洛闻带您走进真实的朝鲜 -
41031
5中纪委加强反腐 或选某“大老虎”作突 -
35447
6红墙摄影师:毛泽东的哪些照片曾经不能 -
33436
7阮次山:习近平讲话微妙 连战心中打鼓 -
31006
8评:日本拥核 美日拖垮中国最后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