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知青返城迫切而艰难 不惜与领导拔刀相见

2011年11月14日 14:30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毛泽东发出备战指示 知青组建生产建设兵团

杨舒:1968年底中苏关系对立,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全民皆兵,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等一系列,关于备战的指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组建了以知青为主要成员的大量生产建设兵团。从1969年初到1971年,全国一共组建了12个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三个农垦师,分布在18个省市自治区。

解说:1969年3月,海南岛和湛江地区的国营农场,改建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于是各个农场出口处的牌坊,也随之发生变化,屯垦戍边成为了牌坊上最引人注目的四个大字。虽然没有正规军的军服,但是变成部队编制,已足以让知青们心潮澎湃。平时搞生产建设,战时与敌人作战,兵团成立的意义就在于屯垦戍边,海南屯垦部队的任务,不是开荒造田种粮,而是垦荒种植,天然橡胶林。那时天然橡胶同石油、钢铁一样,属于国防和民用工业的战略物资,是西方国家禁止向中国出口的物资之一,开荒种胶成了海南知青的首要任务。

画外音:知识青年在老战士的带领下,艰苦奋斗创新业,披荆斩棘建胶园,决心在祖国边疆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周显元(广州知青):首先就是上山,拿着那种长长的砍刀就上山去砍,首先把那些小的树,小的灌木林都砍掉,然后我们还有一个大刀队,就是那些男知青,其中也有几个女知青,再把那大树也砍下来。

景小诗(广州知青):然后当然砍那些树的时候,也要有点技术,也要跟当时那个老军工学怎么砍,然后从哪个角度砍,砍完以后,最后砍哪一些,先砍哪一些,最后砍哪一些,才能把这一片全放倒,否则你砍倒了这个,它倒不了就挂那就很麻烦。

解说:1968年底到1976年是海南知青们热血沸腾的阶段,多流一滴汗就是多向帝国主义发射一颗子弹,多开一亩荒地,就是为中国和世界革命多做一份贡献。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大多会发自内心纯真的喊出诸如此类的豪言壮语,即使是不喊这些口号的人也是拼命干活,也在不断的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

胡向东:吃住在工地,万人大会战,就是用肩膀来挑,用炸药来炸,用拖拉机推,推完以后我们就用肩膀来挑。那时候年轻啊,从早上每次挑一百五十斤,一天从早上挑到晚上,晚上还要加班来挑,我那个时候一顿饭吃一斤四两米,可以想像啊,现在我一斤四两米,就可以一家人吃一天了。

郭锡龄(广州知青):干到什么程度呢,干到可以挑着东西,跪在地上睡着了。我们以前听过红军长征的时候,有走着、走着就跪下躺下,就起不来的,那个时候就干到这样的。

饥饿难耐 知青从粪坑捞瘟死鸡吃

解说:这是后来在平地上机械化,挖橡胶树穴的场景,但对于有坡度的山坡上,不可能机械化作业的,尤其是在石山上挖树穴,这对于自幼长在城市,抡刀挥锄的辛苦和一天三十个树穴的标准,对知青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蓝军(广州知青):那个挖橡胶穴的话,它要80×80那么大的,而且那个石头都是石头地,自己是没有,就是力气也不是很大,而且自己不会用力,就那个力度用在哪里不会,所以人家挖两个,我一个也没挖完。

龚道穗(广州知青):我们那个手啊,挖得两个手都起血泡了,编辫子那时候是梳辫子的,拿碗都不行,不要说梳辫子,就是手啊拿东西都发抖,因为有石头啊,震得那个手很痛。

汪国新(广州知青):每天要登记,挖了多少个种橡胶的穴,谁也不想把自己那么丢脸,都是拼命干的真的是。我的锄头开荒锄头,用的是最快的。

解说:农垦知青三件宝,锄头、砍刀和草帽,知青们拿着原始的劳动工具跟老工人一起,在祖国南疆辛勤劳作,虽然吃的是国家口粮,但是欠缺油水,按国家定额分配,每餐只有半斤大米饭的知青们,承受不了近10个小时的劳动强度,饥饿时常伴随着他们。

景小诗:饿的不行,一点肉腥都没有,后来突然有一天,我们那个知青来跟我讲,景小诗我发现厕所粪坑里面丢了一支鸡,就是瘟死,病死的一支鸡,我就找了几个哥们,拿了一支竹竿就把那个,就把那支鸡从那个粪坑里面就捞上来了。那支鸡已经是僵硬、僵硬的鸡,肯定不是当天死的了,已经硬了,拿出来先拿水一冲,冲完拔毛,拔完毛以后,就把它洗干净了,杀完了,然后就找个老工人家里,因为自己也没个锅,也没什么东西,把它煮了,煮了吃的特别香。

解说:犁田、种苗圃、开荒、养猪、割胶、当统计员这些工种在海南当过知青的人,基本都干过,而令他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割胶。因为清晨割胶产胶量最高,知青们凌晨两三点就要起床。

广州知青:起来就哇,天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的。

龚道穗:有些人都眯着眼睛这样走路。那时候我们都有点怕,因为不仅有黄猄啊,有穿山甲啊,果子狸啊,就是我们戴着头灯,那个动物就是望着我们,绿绿的眼睛。

解说:春色满胶园,胶乳格外香,阳光雨露育新苗,毛泽东思想抚育年轻一代茁壮成长。知识青年们经过几年来的艰苦奋斗,用辛勤的劳动夺取了橡胶大丰收,为发展祖国橡胶事业做出了贡献。

杨舒:当知青们讲述与亲人离别的情景时他们哭了,但是当他们讲半夜起床割胶,挑百余斤重担子的往事时却很平静。也许我们今天很难穿越几十年的时空去理解,知青当年的理想狂热,也很难想像城里的孩子突然被扔到农村,肩挑背扛需要多少坚持和忍耐,但无可否认的是,背井离乡的孤独和繁重的体力劳动,让知青们尝尽了苦头,而苦中作乐的乐又在哪里呢?有人说知青上山下乡的地方,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不过海南的三叶树下,还是上演了一段段爱情故事,虽然充满了艰难和无奈,但依然是美丽的。

解说:这是一张珍藏了36年的结婚证书,它的所有者叫林美琼,1966年年仅15岁的林美琼不顾家人的反对来到海南,她的想法很简单,扎根海南,为国种胶。1972年林美琼与同一个农场的知青邓润雄结为了夫妻。

林美琼(广州知青):我就想到,没准备说要回来的,就觉得一辈子就在那里了,这样想了。所以我就觉得扎根农场就要开花结果嘛,我爱人就把我载在单车尾,就去团部去办这个结婚证,迷迷糊糊的,不知道高兴还是不高兴,那时也不是很成熟,发证那个人就说你们要好好团结,要互相帮助,这样讲了,也不会说什么祝贺你这样啊,好像教育给你上一堂政治课这样的。

解说:他们在农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收到的结婚礼物,大部分都是毛主席著作,招待客人的也只有茶水和瓜子,但他们却同样的快乐。对绝大部分的知青来说,那个时代的爱情是异常艰难和无奈的。照片中这位翩然起舞的女孩子叫宋晓琪,1969年来到海南保顕农场,从事宣传工作。

宋晓琪(广州知青):当时我演的那个角色,那个小话剧叫什么名字,我都不太记得了,但是我就记得当时,我在里头演了一个妻子,年轻的妻子,但就因为那里头有些细节,比如说他要出门了,我要对他说快去快回啊什么的这样啊,都能让我心动,因为我们那个时候一个是不懂,另外一个呢,那个氛围当中,让我们满怀着向往。

胡展(广州知青):你对某些女同志有好感肯定会有,但是不敢,不敢想这个事儿。

杨丹瑛(广州知青):我说我不相信我会在海南一辈子,我绝对不会在海南一辈子,所以在这方面我们都很压抑。

[责任编辑:吴芮泽] 标签:知青 广州市 粤海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