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深圳曾设“柏林墙”防偷渡 潘石屹钻铁丝洞捞金

2011年09月26日 13:58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解说:这“一小块地方”正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前身,1980年8月经过了一番“该怎么划、划多大”的讨论后,深圳经济特区面积,最终确定为327.5平方公里,就这样在“逃港潮”的大背景下,以“先富区”为雏形,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深圳建立。这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由此也揭开了,旨在让中国人们富起来的序幕,然而特区要如何管理呢。

方苞:你防止偷渡,防止走私,你太小了容易防,现在三百多平方公里怎么防,你沿海可以放几个公安艇,山上虽然有山脉,山脉也可以爬过去,如果走私也可以走过去,好像西藏,好像新疆,要走私他沿着山也可以跑,也不是不可以走。究竟怎么搞,当时考虑就是要建立一条二线,就是特区管理线,建立特区管理线,管好二线,放开一线。

潘石屹钻铁丝洞进入深圳特区

解说:1982年4月为防止偷渡走私,以及为特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引进外资的环境,二线开始动工兴建,但耗资1.38亿人民币,建设近3年后,1985年3月,一条近百公里长的铁丝网从深圳中部横穿而过,沿途共有98公里的武警巡逻道,163个武警执勤岗楼。另设有南头、沙湾、白芒、盐田坳,背仔角和布吉6个特区边防检查站。

陈秉安(作家):开始建特区的时候,关外和关内有个明显的差别,一个是人员的组成上,人的素质上差别很大.当时市内,所谓的特区内,所摆的不是那些加工业不是企业,主要是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而在关外,特区线外,主要是一些经济的企业的,加工工业都在那里。所以这个也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反差。

南兆旭:二线的建立让深圳正式进入一个“两地三证”时代,“两地”就是铁丝网外叫关外,铁丝网以内叫关内,“三证”就是进出要通过铁丝网的边防检查站,需要有三个证件一个是特区居民身分证,一个是暂住证,一个是边防通行证,只有这三个证件才能进入经济特区。

杨舒:来深圳先办证,这句流传至今的顺口溜,相信是当年所有闯荡深圳的人对这座城市的第一记忆.二十多年前,想办一个特区通行证的难度远远高过现在办护照,即使在首都北京,也要通过单位政审,派出所核查公安局办证这三个程序。如果是在偏远的乡村,还有指标的限制,可谓一证难求。

如今二线关的铁丝网大多已经锈迹斑斑了,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有关二线的人和故事,却仍不时被提起。其中最经典的应该当属发迹成富豪的潘石屹。

1987年24岁的潘石屹,变卖了所有家当南下深圳,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只剩下80多块钱,没有边防通行证的他进不了市区。于是他一咬牙,花了50块钱让蛇头带领,从铁丝网下的一个洞里,钻进了深圳特区,特区通行证曾记录下数千万人追梦的故事。其中大多数是苦涩的。

祝日升来深圳寻机遇 无证过关被拒之门外

祝日升:我是1988年10月4号晚上差不多八点钟的时候,到了这个南头检查站,因为当时对深圳的了解仅仅是在收音机里面,听了一些深圳的介绍,当时不知道来深圳还需要特区边防证,所以我下了车之后一问人家,所以我下了车之后一问人家,人家说还没到深圳,这是在南头一个关口这里,当时就有点莫名其妙的,没有想到梦想中的深圳还进不了。

解说:祝日升,安徽人,23年前仅十六岁的他孤身一人经历四天四夜的奔波,从农村老家南下深圳,因为曾遭遇一连串的家庭变故少年祝日升不幸成了孤儿,他决心要在这个梦想之城寻找机遇改变命运。

祝日升:我们那个时候也就知道打工仔、打工妹这个词,也是在收音机里面说的,就是讲它们那些年轻人到这边深圳之后,就是他们的工资待遇比较高,然后他们的命运就是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就是我觉得很向往,成为一名打工仔、打工妹,也是很荣幸的一件事情。

解说:然而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深圳竟然是以这样特殊的方式迎接他的。

祝日升:没办法了就在那边,就是感觉到我们只能到深圳的边上,还没有真正进入到深圳市,进不了深圳的市内有这种感觉,觉得有一堵厚厚的墙一样,把我们挡在深圳的外面,实际上那个时候,宝安跟深圳简直是两种概念,宝安就是宝安,深圳就是深圳,本来是怀着梦想来投靠深圳的。还是没有想到被他无情地拒绝在外面了,就是有一种沮丧感。

解说:当天晚上南头关的广场上,聚集了上千个和祝日升一样因为没有边防证而被拒之关外的人,焦急又无助的祝日升一边在人群中寻找同乡,一边向把守的边防战士苦苦求情。

祝日升:因为迫切的希望能够到市内,因为向往着深圳,第一个目标就是想进特区里面去找一份比较优厚一点的工作,但是通过种种努力,达不到这个愿望也求情了,但是那些边防战士还是很无情的拒绝了我的种种要求。

记者:你当时是不是很憎恨这个二线关?

祝日升:我自己总是这样认为,我是到深圳是到自己的一个国土上面,再说自己很不容易来到这里,总希望他能够理解我们多一些,他们当时可能也是这种场面可能也经历的太多了,他们就说如果大家都来求情的话那不是大家都有进特区里面去了。

解说:无奈之下祝日升只能在关外落脚,为了生存,他先在宝安的一个工地上找了份工作,后来又转行到一家五金厂做模具师,短短几年祝日升就有了一笔不小的继续,还在老家建起了新房只是梦想之城近在眼前,却始终因一道关口难以跨越,心中的特区梦何时才能圆呢。

杨舒:当年凭证过关似乎成了特区“特”之所在的标志之一,其中最畅通无阻的当属当有T字头的深圳特区居民身分证,T代表拥有者是管内人士,手拿普通居民身分证的关外人,和费劲周折得来特区通行证的内地人,总是会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眼光,二线关启用时,深圳经济特区已经成立五年了。

经过创业者艰难的开拓,一个希望之都移民之城的美丽开始显现,最初那个没有高楼大厦,甚至连一盏路灯都没有的小地方也因深圳速度闻名天下。

解说:1993年在深圳打拼了五年后,祝日升托朋友的关系,总算等来了进特区看看的机会。

祝日升:五年的梦想实现的那么突然,虽然哪里都很好看,我记得我坐车是坐到上海宾馆就下来了,迫不及待就下来了,不坐车了,要走,但是那个时候当然远不如现在那么繁华了,路两边还有很多那个大的榕树,空旷的地方也比较多,但是觉得上海宾馆那边觉得觉得一个大都市的形象了。

而且越往里面走就越繁华,到了国贸大厦之后,觉得那些商品种类特别繁多,就觉得这真的是特区。那时候我记得是买了一个石英表,留纪念的,觉得第一次来深圳,就是要买一个纪念品,那时候那个石英表很流行的,我记得是一百块钱,一百块钱买了块石英表。

解说:短暂的特区行令祝日升眼界大开,虽然对这里依旧向往,但关外的工作和生活也算如意,不知不觉间二线关的概念在祝日升心里也渐渐淡化,他收起了心中原本的那丝不安分,直到2008年,这一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祝日升从关外的五金厂,走进了管内的文化公司,整整二十年祝日升的特区梦终于实现。

祝日升:你看都是那种高楼大厦,大家基本上都是穿着西装革履的,然后办公室里面一年四季都有空调的,然后工资方面差异也比较大,我记得我在那边关外的时候,一般就是三四千块钱一个月,然后在这边突破了月薪一万的记录。

那是在宝安想都不敢想的,而且这边的我们的这些同事,还有包括我们的工作环境,左邻右舍的这些打工阶层,整体的素质都明显地高很多。

[责任编辑:吴芮泽] 标签:柏林墙 深圳 铁丝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