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探寻抗日战场 揭开历史迷雾
2009年09月16日 15:20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解说:2006年春末的一天,杨国庆扛起了金属探测器,带上一把自制的铁镐,走进昌平的崇山峻岭,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杨国庆:那我说就从小路开始吧,然后探探探,这个探测器响了,响,我心里头噔噔噔叫了,我觉得挺有意思啊,因为听人说过那边有地雷不是。比较小心的,挖挖挖呢就挖出一个子弹壳。那个子弹呢前部都锈掉了,这能挖出东西来这宝啊,我就在那儿特别高兴。

解说:这枚子弹壳,是杨国庆挖出的第一件战场遗物,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他沿着当年南口战役的防线搜寻,在多处崇山密林中发现了战壕与工事的遗迹,并发掘出大量的马蹄铁、子弹夹、炮弹皮、钢盔、军锹等等战争遗物,有一次,他在一个掩体中就挖出了112枚子弹壳,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战斗的激烈;另有一天,他甚至一次就挖出了六枚完好的日军炮弹。

杨国庆:那天有点天气有点下了小雨,第一次去了料思台的这条沟,沟的上边就是北七岭阵地,也是燕长城的残迹。

小坡有几颗山杏树,地下有烂叶子什么的,我探到那的时候突然探测器就响了,那声音反应就跟子弹壳探的不一样。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体积稍微大一点的东西。

到底它有没有危险,我心里面也没谱,然后轻轻地用手,不用铁镐,用手扒叶子,轻轻地扒,我的心直跳,扒扒扒,然后就露出了尾翼,露出了炸弹头,因为我原来看到过这个炮弹,这个炮弹就是日军的应该是六零冲锋的迫击炮,用于非常灵活阵地战的那种炮。当时我坐在那儿,心里头又兴奋,觉得我真没白来,六颗炮弹。头排一个方向,这么摆列的。这个日军的炮弹它最能说明问题,你说你没有侵略过中国,那这个东西怎么来的,说南口战役存在不存在、到底怎么回事,这个又能说明问题。

解说:2007年,昌平档案馆出版了《南口战役》一书,对于这场大会战,第一次有了比较翔实的记述,而随着对战场探寻的不断深入,杨国庆越来越深受震撼,因为史料中那一场场异常惨烈的战斗的具体细节,有时竟能被自己的发掘所证实。09年初,杨国庆在黄土洼村的北大台阵地,先是挖出了一枚国军的青天白日帽徽。

杨国庆:又在离它不到两米处,挖出了一枚被撕裂的日军身份牌。那个身份牌可不薄,是铜制的,这么厚,如果这个身份牌想用人的力量把它撕开,那是不可能的,这是经过了非常重击把它撕裂的,我想有第一种可能就是他是搏斗当中,咱们的军队和他拥抱拉响了手雷或者手榴弹的东西,这个东西把它炸开的,那同归于尽嘛,有这种可能。

解说:据史料记载,1937年8月21日凌晨,日军迂回到中国军队右翼全线发起总攻,其中的一个主攻阵地,就是黄土洼。40多门大炮和3队飞机无休止地轰炸,这道山梁陷入一片火海。镇守在这里的国民革命军十九团伤亡殆尽。团长傅竞芳带着伙夫、马夫等人和敌人展开肉搏,日军一次次进攻,一次次铩羽而归,终被打退。北大台上尸山血海。

解说:杨国庆夫妻二人所开的熟食店,就在昌平县城一条繁华的小街上。穿过一楼的店面,来到地下室,这里别有洞天,一个军事和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特征表露无遗。

杨国庆在战场遗址上所发掘的物品,大多捐赠给了昌平档案馆,但他自己也珍藏了一部分,其中包括国军击落的一架日军飞机的部分残骸。

记者:这钢盔上还有弹孔。

杨国庆:这是一个最明显的,虽然只是产残片的,但是最能说明问题,这个钢盔你看弹孔比较小,从外沿看很明显就是当时中国军队佩戴这种头盔,德制的。这两个孔,这个后来我拿子弹在里面量了量很可能就是子弹打穿的,那就说明,这一个士兵为了捍卫国土可能牺牲在国土了

解说:据《南口战役》一书中记载,在会战中,国军第19团第一营驻守北祁岭阵地,在日军不分昼夜的飞机与炮火的轰炸下,一营像钉子般死死钉在阵地上,最后日军惨无人道地使用了毒气,一营全部官兵最终战死。在时隔71年之后,2008年春天,杨国庆来到这里,来发掘当年的熊熊战火。他先后挖出了国军的军锹、机油壶等物品,而随后挖出的东西,让他震惊了。

杨国庆:探探探,又响了。又要挖,我说这跟猪嘴什么的东西我感觉,我说这不防毒面具,在防毒面具旁边还有一盒完整的眼罩的那个还没有开封的,塑料的薄片。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张梅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