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史铁生:人人都需要忏悔的理由

2012年01月07日 16:37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史铁生把他的新作题做《病隙碎笔》,是多么确切。他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除了耗在医院里的工夫外,坐在轮椅上的他往返医院还要经受常人想象不到的折腾,是不可能有余力的了。第二天是身体和精神状况最好的时候,唯有那一天的某一时刻他才能动一会儿笔。到了第三天,血液里的毒素重趋饱和,体况恶化,写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时间在受病痛折磨和与病魔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那样小得可怜!

凤凰卫视1月6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文道:比起小说,也许更多人注意史铁生的是他的散文跟随笔,尤其年轻读者。除了是你们在中学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他的作品之外,还有长大之后有时候也会常常在不同的场合看到史铁生晚年在他生病的时候,在他被各种病痛折磨的时候,他还写过一些随笔,而这些随笔里面总是有那么一些话特别特别容易的被你看见眼睛里,听到耳朵里面去。

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系列这样的随笔作品,就是这本书了,《病隙碎笔》,从书名就看得出来,这是他在生病的过程之中,写的一些碎笔,他这么讲。

这本书里面固然有很多关于病痛死亡的一些思考,可是我觉得他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在这里面看到的一些对于文学的反省,然后把文学联系到生命上的经历这样的一种看法,特别深刻,特别值得大家看一看。

比如说这里面其中他写了这么一段话,他说有位评论家隔三差五就要宣布一回小说还是得好看的,我一直都听不出他到底要说什么,这世界上可有什么事物是得不好看的吗?要是没有,为什么单单你的小说的耳朵这样提醒呢?

然后他就补充了,他说好看在我理解,只能是指易读,把文章尽量写的易读,这当然好。问题是,纵深思绪,千差万别,怎能都易到同一条水平线上去。最易之读是不读,最易之思是不思,易而又易,终于弄到没有差别时,便只剩下了简陋。这话我觉得说的很对,但是很可惜史铁生已经走了,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到了今天他写这段话的时候,大概是十年前,仍然很多评论家和读者,认为小说必须好看,而他们讲的好看就是易读,易而又易,那往往还真的只能是简陋。

然后这里面他又回应了一个问题,是当年很多人问过史铁生的问题,这种问题后来大家都不再问,但是那个年代很多文学评论的水准也就是这样,比如大家说写作来源于生活,那这个生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作者得多采风,多跑民间,去不同的地方,经历人生种种,你才能写得出好东西。

大家就问了,你史铁生从20岁就瘫了,就困在屋子里头,哪来那么多可以写的呢?然后他的回答是这样的,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他知道心灵的黑暗,那个黑暗里面能够挖掘,能够写的太多太多了,我们来看看他自己是这么讲,他说他当年在写我们昨天介绍过的《务虚笔记》的时候,他忽然明白,我笔下的人物的行为或心理都是我自己也有的,某些已经露面,某些正置浮于可能性中刺激而动。

然后他就说到,一个人确切的存在于何处呢?除了在你的所作所为之中之外,还存在于你的所思所欲之中,于是可以相信,他判定,凡你描写他人,描写的准确,所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惟妙惟肖之处,你都可以沿着自己的理解或想象,在自己的心底找到类似的埋藏。

这个话我觉得说的很对,很多人都怀疑作家你怎么能够写出人家心里面想什么,其实这往往只是一个作家不是说这个作家本身经历过他笔下人物的所有的种种,所以才写的那么好,而是说他笔下人物所经历,所言所行,所想的一切种种,他的描芽,都已经早潜藏在作家的心里面,你只要在黑暗中,仔细的观察他,思考他,顺着他的逻辑走,那个东西迟早也会发芽出来。

这是我想很多有写作经验的人大概都能够体会的一点。然后他做了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他说这便是人人都需要忏悔的理由,发现他人之丑恶,等于发现了自己之丑恶的可能。因而是已经需要忏悔的时候,这似乎有点过分,但其实又适合国情,适合国情是怎么回事儿我就不知道,反正这话讲的很有意思。

因为我觉得他能够看得到,一个作家他笔下能够写出一些很邪恶的东西的时候,这表示这个作家心里面知道那个邪恶在什么地方,你不能说你自己没有过这样的根芽跟念头,哪怕为了这么一点点的根芽跟念头,在史铁生看来,也是需要忏悔的。

他的这种对自己的深刻的反省的追求跟努力,乃至于对他人体谅的深刻,是在我看来是相当的。

比如说这里面他就讲到,他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看到赵子龙在长坂坡前威风八面,重重围困中杀进杀出,斩上将手疾如探囊取物,小孩嘛看了兴奋高兴,不得了。

后来他忽然有一天醒悟了,他说赵子龙枪下的某一无名死者,曾有着怎样的生活,怎样的期待,曾有着怎样的家,其家人是在怎样的时刻得知了他的死讯,或者连他的死讯也从未接到,只知道他去打仗了,再没回来。

好像这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在某一天消失,就是为了给他的亲人留下一个永远的牵挂,就是为了在一部中国名著中留下一行字,这行字就是只一回合便被斩于马下。战争当然就是这么残酷,但小说里也不曾对此多有思索,便看出文学传统中的问题。

这段话看的我是心有戚戚焉,为什么呢?因为我从来都不能够理解,到了今天我们都还看到很多这种小说,这种书,什么大清帝国什么,然后里面几乎是用一种夸耀的、称赞的语气去歌颂,当年某一些残暴的军队如何坑杀敌兵数十万,然后大家看了觉得热血沸腾,觉得这才叫有血性。那些死了的人,他不是个数字,就像史铁生讲的,他有家人,家人等着他,那些人为什么上战场?他是为了生活?他是被迫的?他是被拉夫的?你身为一个文学作者,或者读者,如果你不能够在这一点上面深深的想进去、挖进去,你的同情心不得舒张出来的话,那我们看了半天文学,做了那么多的文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然后到了最后,当然我们要看看他怎么看自己的死亡,关于自己的终点,其实很多人都觉得是刑罚,那是因为我们总是有很多过多的盼望,而那些盼望成为了一种对于自己自尊的可怜的把握,然后史铁生最后问,为什么不能够让死亡成为人生之旅的光明磊落的结束,坦然而且心怀敬意的送走我们所爱的人呢?说的对。

《开卷八分钟》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梁文道 【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17:05-17:1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 00:25-00:3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 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 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楼楚楚] 标签:史铁生 随笔 需要忏悔的理由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