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香港沦陷文化人逃往内地 西南联大成立大师齐聚昆明


来源:凤凰卫视

人参与 评论

核心提示:“八一三”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的租界成为“孤岛”,曾一度迎来经济上的畸形繁荣。1941年4月12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正式向美、英宣战,日本也堂而皇之地开进了上海租界,同时香港也在劫难逃。

西南联大昆明建校名师汇聚 文化名人生活艰苦不输气节

解说:从1941年底到1942年春,大批留港的文化人开始乔装逃亡内地,陈寅恪一家是混入难民中坐船离港的,当时他已欠下一身债,他后来回忆。

(当时尚欠债者甚多,非略还一二不能动身,乃至以衣鞋抵债,然后上船。)

解说:胡蝶则在逃亡中丢失了她积攒一生的首饰珠宝,以及影集剧照和电影奖杯等,她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逃离香港时的情形。

(我们全家假装走亲戚的模样,走出了家门,整整走了一天,这可说是我自出生以来所走的最多的路程,以致脚底全走出了泡,香港这块弹丸之地,留下了我的欢乐也留下了我的心酸,饱尝了生离死别的痛苦。)

解说:著名作家茅盾夫妇,与邹韬奋、胡风夫妇、胡绳夫妇等数百名文化人,在中共东江纵队的护送下,分批从香港转移到战时大后方——广西桂林,茅盾夫妇被安排在桂林文化供应社的宿舍楼里,此时楼里早已住满了逃亡而来的文化人。茅盾夫妇只能栖身在评论家邵荃麟让出的九平方米的小厨房里,茅盾回忆。

(我的小房外边,就是颇大的一个天井,每天一定时候天井非常热闹,楼上经常是两三位太太,有时亦夹着个把先生,倚栏而纵谈赌经,楼下则是三四位女佣,在洗衣弄菜同时,交换着各家的新闻、杂以诟谇,楼上楼下相交应和。)

解说:在抗战爆发前,新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为振兴广西,采取了开明政策,营造了宽松的文化环境,抗战爆发后郭沫若、何香凝、柳亚子及茅盾、田汉、巴金、陶行知、徐悲鸿、邹韬奋等上千名文化人齐聚桂林。桂林一时间成为抗战时名副其实的文化之都。

1944年剧作家欧阳予倩和田汉等在桂林办起了抗战时中国唯一的戏剧节——西南剧展。欧阳予倩的《木兰从军》、《人面桃花》,田汉的《名优之死》等著名剧目在展会上演。田汉靠稿酬维持生计,生活十分艰难,桂林《大公报》曾这样报道田汉一家的生活。

(说来真有点黯淡,田汉的笔尖挑不起一家八口人的生活重担,近来连谈天的豪气也消失了,一桌人吃饭每天的菜钱三十几元,一片辣子一碗酸汤。)

解说:抗战时期,另一位著名作家老舍因无党无派,被文艺界公推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实际负责文协工作,老舍在“七七事变”后抛家弃舍,只身从济南到武汉后又辗转来到大后方的重庆,他说。

(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我不能等待敌人进来,把我的那点珍宝劫夺了去,我必须赶紧出走。)

解说:在重庆老舍与文化名人梁实秋,同住在北碚,梁实秋后来回忆。

(我们时相过从,他又黑又瘦甚为憔悴,平时总是佝偻着腰迈着四方步,说话的声音低沉徐缓,但是有风趣。)

解说:那时文协常组织各类为抗日募捐劳军的慰问活动,为参加活动,老舍省吃俭用,特意买了两身灰布中山装,此后这两身衣服伴随了他多年,老舍这样描述。

(下过几次水后,衣服灰不灰蓝不蓝,老在身上裹着,使我很像个清道夫,有人管我的这种服装叫做斯文扫地的衣服。)

解说:当时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及子女,还留在日军占领下的北平,1943年胡絜青带着三个子女来到重庆,老舍根据夫人对沦陷中北平的描述,在重庆完成了他的抗战史诗——小说《四世同堂》的第一、第二部。

抗战时还有大批左翼文化人和文艺青年,聚集到中共领导下的延安,和华北根据地,他们在荒僻的陕北高原,刮起一股大众文化的风潮,其中诗人田间曾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他在街头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中,这样描写。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解说:此时在抗战大后方的云南昆明,汇聚着另一批中国文化精英——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等二百多名教授和上千名学生,集体内迁在昆明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南开校长张伯苓、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共任常委,聚集了文史学家陈寅恪、数学家华罗庚、社会学家潘光旦、语言学家王力,国学大师钱穆,和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大批中国顶尖的学者教授。

西南联大于1938年5月4日正式开学,因是战乱中仓促创建,学校校舍十分简陋,多是土坯墙,铁皮顶的平方,作家董纯雷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西南联大。

(马口铁做的屋顶,下雨时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当作响,有时声音大得让人听不清讲课,当年曾有一位教授无奈而风趣地宣布,现在停课赏雨。)

解说:当时昆明物价飞涨,别说学生,很多教授都要靠兼职维持生计。历史教授吴晗曾被迫把藏书当给云南大学图书馆,闻一多则挂牌刻印章补贴家用。由于联大图书馆条件简陋、座位很少,很多师生不得不到街上的茶馆批改作业、写毕业论文。当时有句流行语,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意即满城的茶馆都是联大师生们的课堂。作家汪曾祺曾是联大的学生,他写诗回忆当年泡茶馆时的情景。

(水厄囊空亦可赊,枯肠三碗嗑葵花,昆明七载成何事,一束光阴付苦茶。)

解说:而汪曾祺记忆更深的,是当年联大师生们“跑警报”,所谓“跑警报”是师生们对躲避日军的戏称,汪曾祺后来在文章中专门记述了当年的情形。

(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的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

解说:那时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用旧碉堡当气象台教学,烧木炭做化学实验,以算盘代替手摇计算机,正是这种豁达自信与苦中作乐的精神,支撑西南联大顽强生存了九年。时清华大学校长、西南联大常委梅贻琦说,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曾任联大经济系主任的陈岱孙在《国立西南联大大学校史》前言中这样写道。

(西南联大在其存在九年中,不只是形式上弦歌不辍,而是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的优秀人才,西南联大这所实体虽今日已不复存在的大学,其名字所以能载入史册,其事迹所以值得人们纪念,实缘于此。)

陈晓楠:就在大批青年学子们与大后方奋力学习的同时,在抗战前线,中国军民正在和日军展开生死搏杀。在正面战场,从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日军3次进攻湖南长沙,湖南是当时国民政府的粮食、兵员以及工业资源的重要供给基地,中国军队在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指挥之下,三次长沙会战重创日军,保卫了长沙。在华北敌后从1940年开始,日军疯狂扫荡,根据地军民奋起反扫荡,华北抗战进入了最残酷的岁月。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了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前中国一直单独和日军苦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日宣战,中国结束了孤立抗战的局面,抗战可以说翻开了新的一页。感谢各位收看《凤凰大视野》明天见。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00-0935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江山]

标签:租界 文化人 孤岛

人参与 评论
2014-07-15凤凰大视野 血染山河——抗战珍稀影像全纪录(七)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7/15/69914521-ad6a-4f57-b8ba-4925d3f5a9de.jpg

网罗天下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