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香港沦陷文化人逃往内地 西南联大成立大师齐聚昆明


来源:凤凰卫视

人参与 评论

核心提示:“八一三”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的租界成为“孤岛”,曾一度迎来经济上的畸形繁荣。1941年4月12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正式向美、英宣战,日本也堂而皇之地开进了上海租界,同时香港也在劫难逃。

侵华日军攻占香港 陈寅恪拒绝与日军合作

解说:1941年4月12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正式向美、英宣战,日本也堂而皇之地开进了上海租界,一些英美侨民被投入集中营,“孤岛”消失了,上海市民失去了最后的避难所。曾在铁路沿线谋生的天津老作家阿凤记得,那时物资不足,别说中国人,连一些日本铁路员工,也是节衣缩食。

(他们也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他们衣着是寒碜褴褛的,作业服扎脚裤,袜子是从铁路生计所买来的“军足”,即直筒的,没有后脚跟的,可以转着穿,鞋是“水袜子”,再生胶当地的黑布鞋,常看到日本“社员”穿着旧西服,脚上都是一双“水袜子”。)

解说:《华北新报》记载,1944年在日伪占领下的北平,一个中等科员每月薪金二百四十块,可房租花去三十到四十块,一尺布要十多块钱,一袋则要二百多块,据说当时一个科长想着召集科员开会,往往要去街角路边找,因为很多科员都上街拉洋车补贴家用。曾任北平国剧学会副会长的齐如山记得,当时北平崇文门一带尚未通电,日本人却向居民强制推销收音机,齐如山这样描述北平当时飞涨的物价。

(天桥有一说相声者说了一段,甲说几个月的功夫,面粉由几块钱涨到了几十块钱,乙说人民不容易生活了,甲说再过一年就好办了,乙说再过一年就几百块钱一袋了,怎么会好办呢。甲说再过一年每袋一块钱也没人买了,乙问为什么呢?甲说人民都饿死了,谁还买面吃呢。)

解说:虽说此时的北平民生艰难物价高涨,但“白面房子”却依旧门庭若市,生意兴隆,所谓“白面房子”就是大烟馆,多由日本人撑腰的高丽浪人经营,杨多杰在《北平沦陷后的市井生活》中这样描述。

(“白面房子”的生意十分兴隆,人进人出热闹非凡,警察局唯恐发生事故,曾由所属的侦缉队派去便衣警察,在各“白面房”附近负保护之责。高丽浪人见门外有中国便衣警察巡视,唯恐对其营业不利,于是每日赠送给值班警察“白面”,有的警察根本不会吸“白面”,时间一长也就上了瘾,最后落个被开出的结局。)

陈晓楠:当沦陷区的民众在日伪统治下艰难生存的时候,大批文化人从日军占领下的土地外逃,有两个城市是他们最初的选出,陪都重庆和英国人统治下的香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香港聚集了茅盾、夏衍、邹韬奋,梅兰芳、胡蝶、王莹等,很多知名的作家和艺人,这些文化精英的到来,使香港的抗日救亡文化迅速高涨。那个时候香港创刊了抗战的时候唯一的巨型文学月刊《时代文学》,丁玲、冰心、萧红、巴金、萧乾、老舍等众多的文化名人,在创刊号上致辞,发表作品。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进军香港,《时代文学》只出了6期,就不得不停刊了,这些文人人的命运也再次面临波折。

解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同一天日军轰炸并进攻了香港,12月13日九龙半岛失守,12月25日香港总督杨慕琦亲自举着白旗到九龙半岛酒店向日军投降,一万五千名驻港英军在圣诞节这一天成了日军的俘虏。此时还有大批文化名人还没来得及离开香港,日军同时限期报道,要求他们与日本人合作,著名文史学家陈寅恪在日军的入港后,辞去港大教职,生活陷入窘困,一篇文章这样记述。

(作为中国文史学界的泰斗,陈寅恪自然受到日本许多著名东洋史学者推崇,1941年旧历年底,食物奇缺,有人送来整袋粮食,因来路不明,陈寅恪拒收,春节过后日本又有意请陈寅恪到沦陷的上海或广州任教,并以四十万港币强制陈寅恪办东方文化学院,均遭陈寅恪拒绝。)

解说:日本人还曾游说被称为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皇后”的女演员胡蝶,请她与日本百代电影公司合拍一部名为《胡蝶游东京》的电影,胡蝶以息影相拒,她后来说。

(我虽然是个演员,但在这民族为难的时刻,我很清楚我应该选择的道路。)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00-0935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江山]

标签:租界 文化人 孤岛

人参与 评论
2014-07-15凤凰大视野 血染山河——抗战珍稀影像全纪录(七)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7/15/69914521-ad6a-4f57-b8ba-4925d3f5a9de.jpg

网罗天下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