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香港沦陷文化人逃往内地 西南联大成立大师齐聚昆明


来源:凤凰卫视

人参与 评论

核心提示:“八一三”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的租界成为“孤岛”,曾一度迎来经济上的畸形繁荣。1941年4月12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正式向美、英宣战,日本也堂而皇之地开进了上海租界,同时香港也在劫难逃。

核心提示:“八一三”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的租界成为“孤岛”,曾一度迎来经济上的畸形繁荣。1941年4月12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正式向美、英宣战,日本也堂而皇之地开进了上海租界,同时香港也在劫难逃。大批中国文化人逃往内陆,而北大、清华和南开也迁往昆明成立西南联大,为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不遗余力。

凤凰卫视7月1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

习近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解说:这是一个民族最沉重的回忆,这是一段悲壮激昂的历史,放大历史细节,亲历风云突变。八年艰苦卓绝的铁血抗战,十四年普通中国人的悲欢离合——血染山河。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自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1年大半国土沦于敌手,日军在占领区成立了多个伪政权,除了伪满州国之外,还有所谓的“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北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上海“大道市政府”,南京“维新政府”,以及汪精卫的“国民政府”等等伪政权。沦陷区的民众在日伪统治之下,过起了“与狼共舞”的生活。

上海租界区畸形繁荣 抗日报纸借外商名义出版

解说:这是“八一三”淞沪会战结束,日军占领上海后在上海举行的入城仪式,从1937年到1945年,中国抗战八年,上海也沦陷了八年,日本人占领上海后,在浦东成立了“大道市政府”,日军盗用中国经典《礼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章句,想树立自己“亲善”的形象。但上海市民将其读成“大盗政府”。

这是日军军部摄影队在沦陷后的上海摆拍的大量“日中亲善”的镜头,而“亲善”的背后却是上海市民的恐慌,一位上海老市民在战乱中,逃离松江县城,她回忆。

(我们临走只带一只箱子,一捆被子,箱子里只能装下随身用的衣物,从此我们再没有机会回到原来的房子里去拿过东西。)

解说:抗战爆发前,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米粮消费和集散地,日军占领后开始实行米粮管制,1939年8月,上海的米价从每担14元涨到42元,上海名医陈存仁在他的《抗战时代生活史》中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大家想到苦难的时期来日方长,不能不有所准备,因为上海人吃的米一般是靠常熟、太仓运来的,一般是外洋运来的暹罗米,而常熟、太仓的米不能储藏太久,唯有暹罗米经过机器的焙干可以久藏不变,于是大家都抢购暹罗米,我也将每天的收入,陆续用来收购一些,堆满了一间小屋。)

解说:当时上海一家电影公司,曾拍摄了讽刺现实的“王先生系列电影”第一部就叫《王先生吃饭难》,街面上甚至出先了抢米风潮,当时的一篇文章这样记述。

(走投无路的饥民,甚至不得不铤而走险,成群结队地抢劫米店和运米车,而这造成了当时的独特的“扫米”景观,抢米现场散落的米粒,成为许多人搜寻的目标,他们拿着扫帚在路边仔细清扫,这些米粒就是他们晚上的饭食。)

解说:1941年12月以前,日本与英美等国尚未交战,日军占领的只有南市、闸北、虹口、浦东等“中国地界”,苏州河南岸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便成了在沪外国侨民和中国百姓的避难所。一位作家在文章中把租界比作大海中的小岛,“孤岛”便成为上市上海租界的“代名词”。胡道静是“孤岛”的持志中学教员,他回忆。

(当时我的家仍在法租界,家里一共是三口人,母亲弟弟和我,当时一家人的开销完全是由我负担的,我除了教书之外,有时也替报纸写稿,每月大概可以拿到十元左右的稿费。后来晚上我去大中通讯社和上海法政学院新闻专修科兼职,一个月至少也有三十元的收入,生活是蛮可以过去了,因为那时“孤岛”的物价,还是相对平稳的。)

解说:由于“孤岛”内的局势相对安定,加上难民涌入,人口激增,市面兴旺,经济上竟出现了畸形的繁荣。1937年公共租界的工厂只有四百多家,到1938年增至四千七百多家,商行也从1937年的213户,增加到1941年的613户。

经济的畸形繁荣同时带来了“孤岛”文化的畸形兴旺,当时上海租界内集中了全国最多的电影院、舞厅、咖啡馆、游艺场、戏院等娱乐场所,上海《申报》曾刊登一位南洋侨胞的文章。

(对于上海感觉着无限失望和诅咒,酒店舞厅触目皆是,其穷奢极侈之程度实为世界各大城市所仅见。)

解说:当时“孤岛”内的电影制片公司多达二十多家,从1937年到1941年这些电影公司共摄制了近二百五十部影片,有古装片、时装社会片,侦探恐怖片,大多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迷茫和不满。当时的一篇文章这样描述。

(“孤岛”的地位和身份是尴尬的,不亚于在夹缝中生存的困难,许多那时候的事情是暧昧的,充满纠葛的,难以说清的,可是有一点毕竟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整个“孤岛”时期,没有出现一部宣扬“汉奸意识”的影片。)

解说:离乱年代的人们,更眷恋乡音,由于大量江浙人涌入,江南地方戏也在上海异军突起,其中尤以以越剧为最,租界内的“绍兴八邑同乡会”“宁波同乡会”等引进越剧戏班,组织会串演出。一些浙江籍工商界人士,也捐钱建戏院,他们的太太则捧红了不少越剧名优。上海《申报》刊登的“梅花馆主”,评论女子越剧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今则人才济济声势浩大,在各种地方杂剧中,居然有独着先鞭之势。)

解说:比电影和戏剧更热闹的,是租界内的“洋旗报”,所谓洋旗报是上海报人为了躲避日军的新闻检查,以外国人名义创办的报纸,其中《文汇报》以英商名义出版,《申报》则以美商哥伦比亚出版公司名义出版,名义陈存仁回忆当时的情形。

(日本人对租界当局还相当尊重,轻易也不到租界上来横行不法,所以租界上的华文报纸论调始终是坚决抗日,对汉奸毫不留情的大张挞伐,因为报纸的销数就越来越大,日本军部也办了一张华文报纸,名叫《新申报》,因为当时上海有两大华文报纸,一张是《新闻报》另一张是《申报》,他们就以这两张报纸的名字,各取一字名为《新申报》,可是销路不出虹口。只有少数小汉奸,拿着报纸到人家拍门而入,硬销一份而已。)

解说:由于“洋旗报”大多宣传抗日,一些从业人员便成了日军的眼中钉,美国学者魏斐德在《上海歹土》一书中记载,当时汪伪特务机关“七十六号”开了一张八十三人的黑名单,半数是“孤岛”的新闻记者。每个名字下都标明一个“死”字,曾在持志中学任教的胡道静,后到《中美日报》做了记者。

(在“孤岛”搞抗日新闻工作,是有危险的,因为即使是在租界,也随时也遭到敌伪绑架暗杀的可能,如果听到有什么风声,我的办法就是赶快搬家,但来由于搬家的次数多了,连我自己也记不清到底搬了几次家,住过哪些地方。)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00-0935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江山]

标签:租界 文化人 孤岛

人参与 评论
2014-07-15凤凰大视野 血染山河——抗战珍稀影像全纪录(七)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7/15/69914521-ad6a-4f57-b8ba-4925d3f5a9de.jpg

网罗天下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