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鸿章曾创数个第一 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来源:凤凰卫视

人参与 评论

核心提示:1896年李鸿章作为大清国全权特使,参加沙皇加冕典礼,随即访欧。他当时已届75岁高龄,据说出访时带了个中国式的棺材,准备如果客死他乡就把遗体送回。 1896年6月5日,李鸿章和他的随从于下午

克虏伯公司生产制造大炮 与李鸿章关系密切

解说:清朝从1871年开始进口克虏伯大炮,这一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统一铁血宰相俾斯麦和克虏伯大炮闻名世界。

Heifried Vo:克虏伯公司成立于1811年,它的第一门大炮,诞生于1850年左右,最初被制造出来的大炮只是展示品,用以显示克虏伯公司所产钢才的优质性,因为当时的大炮都是用铜制造的。而克虏伯首次以钢为材料铸成了大炮,钢材的性能比铜更为优良,克虏伯因而成功地展示了其钢材的优越性。

Regine Solibakke(Alfried krupp von Bohlen und Halbach基金会媒体负责人):克虏伯基金会创建于1968年源自克虏伯公司,最后一人独资者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冯·伯伦、海尔贝克的遗产,尽管他还有六个兄弟姐妹,其中两个弟弟战死于战场。但他是克虏伯公司,唯一的继承者。直至1967年他去世为止,他一直是该公司的领导人,他在遗嘱中补充道,他将他所有的财产,包括私人和克虏伯公司的财产,转为基金会。因为他说,克虏伯家族一直致力于为社会做贡献,促进公共利益,基金会也应继续秉承这一原则。并凭藉其在克虏伯公司的股份,保证该公司的长期运转和统一,以上就是他的遗嘱。

李鸿章曾创数个第一 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Ulrich Lappenkuper(Otto Von Bismarck基金会执行董事):俾斯麦现在已经被认为是19世纪德国,也许甚至也是全欧洲最重要的政治家,因为他不仅是欧洲城市的中间人,而且首次统一了德国,还建立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尽管如此他在当今德国,却并没有正面的意义。这是19世纪最为著名的画之一,它再现了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告成立的场景。其实共有三幅画,描绘了这个场景,这只是其中的一幅,但它是如今唯一一幅被保存下来的画。从其他两幅画中的照片中,我们能了解在现实中这一场景是怎样的。这幅画展现的场景,基本和实况相符,但有两个列外。俾斯麦实际上站的离现在这个位置还要远很多,而不是如此靠前。他站在更远处双眼注视着国王,图上他的目光则是设想图外的,鲁恩则根本没有出席典礼。我们之前也探讨过俾斯麦和军方的关系,俾斯麦和军方处得并不好,但他却和鲁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解说:在法国皇宫里,举行德国加冕仪式,这是俾斯麦铁血政策的最直白的印证,远在大陆另一边的李鸿章也沿着自己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的轨迹走到了晚年洋务这一站。第一支洋枪洋炮队,第一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第一次官派留学生,第一个电报局,第一条自建铁路,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支近代远洋海军。李鸿章把自己所处的时代,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洋务运动是数千年未有之奇业,甲午战争以前,在中国的西方人称李鸿章是东方的俾斯麦。

李鸿章与俾斯麦进行会面 媒体借机大做文章

Ulrich Lappen kuper:李鸿章拜访了俾斯麦侯爵,中国代表团成员被一一介绍后,中国直隶总督在翻译的陪同下,与俾斯麦侯爵在会客室,举行了会谈。李鸿章谈到了他正潜心之力的工作,和中国所面临的困难,政府和国家都还陷于困境之中,我又怎么能功成名就呢!俾斯麦回答说,“当然不能,国力强大的关键在于,拥有一直所向披靡的军队,军队未必要庞大,五万士兵便已足矣。但他们必须足够精锐,李鸿章说我们的士兵虽然数以万计,但士兵们的素质却很差,必须按照普鲁士军队的模式,修正和重组中国军队。

解说:李鸿章和俾斯麦,当时都已经原理各自国家的政治中心,但媒体还是借这次东西方俾斯麦的会面,大做文章,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朝与德国在当时截然不同的命运。《西德意志报》写道,李鸿章无疑是一个聪明人,但他缺少俾斯麦那样坚强不屈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也许在他见到俾斯麦时就已经意识到自己还缺少那些特质,一个如此落后的中国不可能单独依靠智者的沉着冷静而再度崛起。而要依靠勇士们,慷慨激昂的斗志,并且只有对目标有坚定信念的人,才能获得钢铁一般坚固的成果,文章里说的坚固成果来自于俾斯麦带给德国的,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的同盟条约。但对三国同盟之外的国家来说,这个防御性条约却是充满攻击性的,过不了多久欧洲大陆上就会形成另一个,敌对的联盟体系。

Ulrich Lappen kuper:但是俾斯麦也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他也给后人遗留下诸多问题与困难,比如他曾阻挠德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因此今天的德国人是抱着矛盾的心理,看待俾斯麦的。

德国欲延迟清政府瓦解 图谋取得主导优势

解说:李鸿章在向俾斯麦告别的时候,说他希望能来祝贺俾斯麦90岁生日,但两人心理都清楚,这会是他们唯一一次见面。李鸿章的德国之行即将结束,此行他没有签署任何订单的任务,唯一重要的使命是与各国交涉,调整清朝的进口关税。

(德国外交部工作人员):我先给您这五分档案,您看完后请交换给我,然后拿接下去的五份。

解说:关于提高管谁德国档案里这样记载,德国明确表明了要以得到殖民地为条件,但被中国政府拒绝了,因为考虑到其他列强,比如英国也会提类似的要求,这样会引起列强间的竞争和中国政府的瓦解。延迟中国的瓦解时间是符合德意志的利益的,因为德意志可以打造足够坚实的基础,以到时取得绝对优势和决定性的战略地位,而在此之前德国必须作为中国真正的好友,帮其取得实际的建设性成果。

在军事部门重组和铁路部门建设的共同作用下,德国能够在中国拥有主导优势,即使没有大片殖民地,也可使先进中国王朝面临灾难。而不必担心在瓜分中国时得不到好处,1897年李鸿章回国第二年,《柏林日报》刊登了一片名叫,《中国还给我们剩下什么》的文章,文章说不少人身心,李鸿章的造访能给祖国的工业带来巨大的好处,但至今为止我们尚未从他身上收获丝毫成果。文章接着分析了、英、法、日、俄等国家,在中国取得的巨大利益,然后又抱怨了一番德国驻华大使馆太过寒酸。

在最后文章提出,中国必须向我们提供属于我们自己的海港,德国钢铁企业可以要求承建部分中国铁路,德国造船厂则可要求中国在购买大型战舰的时候,始终考虑向他们下订单,德国人口正在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我们必须为部分德国人民,去广袤的中国定居创造条件。最终中国政府将不得不为我们的驻华公使,安排一处与德国的威严相称的大使馆。

这座纪念碑,最早是用来纪念阵亡的德意志帝国的海军将士,现在它是所有海南者的纪念碑,路过这里的船会鸣笛致敬。李鸿章来的时候纪念碑还没有开始修建,这些战争的遗迹也没有被造出来,他看到的是一个靠军力,迅速崛起的帝国。所以这个国家的武器能带给他安全感,这种错觉不仅是李鸿章有,它诞生于人类学会使用工具的那一刻,今天我们回望历史看到李鸿章和俾斯麦所出的时代,正是帝国走向终结欧洲走向衰落的前夕。他们身处其中对世界正走向灾难的,不可逆转的倒计时浑然不觉。

陈晓楠:李鸿章出访德国第二年,黄遵宪被任命为初始德国钦差大臣,可是被德国拒绝了,又过了一年德国强占胶州湾,1900年八国联军中的德国远征军捣毁了清朝的总理衙门,有人说这是德国人对隆重接待李鸿章,却没得到回报的报复,其实这就是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最终李鸿章崇拜的德意志帝国也逃不过灭亡的命运,没有健康的政治体制和国家制度,器物的先进只能是表面的,暂时的,关于这一点李鸿章将会在接下来的旅程当中,深深体会到。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00-09:35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肖烨]

标签:李鸿章 俾斯麦 克虏伯

人参与 评论
2014-03-19凤凰大视野 思变1896——晚清外交与天津(三):问计德国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3/19/437a5724-6d8c-4fae-b49c-1dc04bef16e3.jpg

网罗天下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