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还原真实的1942 饥民吃猫 眼被鸟叼剩窟窿

2012年12月04日 11:23
来源:凤凰卫视

解说:依据老人的年龄算起来,在1942年杜玉荣21岁,时至今日,老人还清晰地记得1942年的年景。

杜玉荣:那干刺脚丫呀,都从那地里拔的,拔出来呀,投投,拌秕穀糖啊,吃啊。

张怀珍:她说的是一种干刺脚丫,这个野草上一圈长得都是刺,已经干了,那就是说一般是动物,牛啊,羊啊它都不吃那个东西,干了,在地下拔起来,掺上秕穀糠。

杜玉荣:绞股蓝那个地下长得,地上那个野草,投投那,弄弄,在水里煮煮,啊,都那样。

张怀珍:都那样就吃了。

杜玉荣:你说说,不知道饿死多少人啊。

解说:1942年河南大灾时,河南省荥阳的农民丁志成,那一年才13岁,他对于灾难的记忆是从家中那些特殊的吃食开始的。

丁志成:那主要是下那树叶啊,那菜啊,咱那时候我跟你说,喝米汤那都谈不上,就是能喝上那一点儿就算好的,这我说那是遭灾才开始。

解说:往年期待丰收,如今干旱均裂的土地,漠视着3000万河南农民的生死。

丁志成:这农村,是吧,是卖儿、卖女、孤女,卖媳妇的,光俺们村我记得要有十几个。

解说:1942年的重庆这座中国腹地的山城,已成为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发号施令的中心,也成为了那段时期中国抵抗的象征。1942年12月重庆《大公报》的战地记者张高峰,接到了报社的采访任务,要他去河南前线进行战地采访,于是张高峰立即动身,从重庆出发前往河南前线,然而,在西安采访期间,张高峰却看到有大量灾民从河南方向涌来。

张刃:他这一路上发现有卖孩子的,然后呢,有这个要饭的,甚至还有就是卖妇女的,这个情况他就觉得河南这个灾是非常重了,然后他就在河南大概跑了有,我看他那个报道是讲他大概跑了有十几个县,然后呢他在1943年1月17号,把这篇报道寄回到了重庆去。

解说:1943年2月1日,重庆《大公报》刊发了战地记者张高峰所写的《豫灾实录》,这是他深入河南灾区实地采访后所撰写的6000字灾区报道,文章大胆披露了河南灾情的惨烈和救灾的迫切,并对政府在灾区逼粮征税的恶劣行为加以严词谴责。

张刃:他当初写的那个题目叫做《饥饿的河南》,那么,饥饿的河南呢,他的意思就是说,他想,就是想告诉全国人民,河南人民没饭吃,要饿死了,但是这个题目后来,王芸生给改了一下,就改成现在这种比较客观的,中和的叫做《豫灾实录》,那么我父亲后来他讲过,他说他觉得这个题目改得不太好,他说为什么不能明白地告诉读者说河南人民没饭吃,但是王芸生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呢是说,这样的话比较中和,避免过于刺激。

解说:《豫灾实录》发表的次日,《大公报》刊发了总编辑王芸生根据这篇报道撰写的杜评,《看重庆念中原》,文中提及河南各县政府逼灾难纳粮的惨景时,王芸生这样写道,憶童时读杜甫所咏叹的《石壕吏》则为之掩卷叹息,乃不意竟依稀见之于今日的事实,此文一出,立即遭到了国民政府的封锁和打压,当晚,国民党新闻检查所派人送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通知,勒令《大公报》停刊三天,以示惩戒。

陈晓楠:《大公报》这一停刊事件,让当时的中国新闻界为之愕然,也使得国统区的新闻报刊一时之间对于报道豫灾钳口禁声,然而,在《大公报》停刊事件之后不到一个月,1943年2月19号、20号两天,河南南阳的一家地方民营报纸《前锋报》却连载了一篇署名刘莹题为《无尽长的死亡线》的河南灾情通讯报道,文章的作者李蕤在1943年3月到4月间,从洛阳出发,沿陇海铁路线骑车东行,对灾区进行了长达20多天的实地采访,在这篇通讯当中,李蕤报道了河南灾民从1942年8月起,一直到12月,在渑池、灵宝、西安等陇海铁路沿线滚滚激流般逃荒的情景,而且对政府的救灾措施发出的质疑,李蕤的连篇报道刊出之后,在河南省内引起了广泛又强烈的反响,这在当时国统区的新闻界无疑是个非常之举,在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当中,河南本地的报纸和新闻记者没有缺席。

解说:2012年元旦刚过,我们来到了河南省燕郊,去拜访一位99岁高龄的老人,随着采访的进行,老人的记忆又依稀回到了70年前的河南。

宋映雪:我叫宋映雪,今年99岁了,离河南1942年的搭载已经就是过去六七十年了,因为老了,一些具体的数字啊,日期啊都记不清楚了,但是有些具体的事实那将是我永生不能忘记的。

解说:时间回到1942年的冬天,12月的一天,河南省南阳地区的地方报纸《前锋报》社,收到了一篇从楼洛阳寄来了反映河南灾情的通讯,题为《无尽长的死亡线》。

宋映雪:李蕤呢,在那儿盘桓了几天,调查了一下,回来他写了一篇《无尽长的死亡线》,写得是非常动感情,又完全是事实。

[责任编辑:张梅] 标签:饥荒 河南省 窟窿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