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不断求索 政治体制如何为其保驾护航
2008年11月07日 16:19腾讯 财经杂志 新华网 和讯新闻 】 【打印

到1993年春天,政府定价的比重已经很小了。按社会零售商品总额计算,95%已经放开;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90%已经放开;在生产资料销售额中,85%已经放开。就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管理的价格也有20%左右,中国放开价格的比重不比西方国家低。可以说,价格已经放得差不多了。

这时,不少人轻松地舒了一口气:这一关终于闯过来了!

但是,情况并不那么简单。价格放开到这么大的程度,但是,价格改革的目标并没有达到。

价格能否正常发挥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作用,有一个很直观的标准:看价格是否由供求关系来确定,价格能否反映供求关系。从1993年的情况来看,价格虽然放开了,但还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例如:

国家虽然放开了价格,但有些商品的价格并不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国营企业的商品卖不出去,宁可烂在仓库里,也不降价卖;有些国营企业的采购员,并不是择优选购,而是按回扣多少选购----国营企业对价格并不敏感。有些商品存在着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的现象。价格放开以后,也不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

这些情况说明了,计划价格虽然废除了,但是市场定价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到这时人们才知道,价格改革,不仅仅是放,还要立。要建立竞争性价格形成机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建立管理价格的法律体系。价格放开不等于价格自流,要用种种法律来规范市场行为,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价格改革要与企业改革相配合,要造就对价格很敏感的企业,这就要在产权改革上下工夫。

作为市场经济激励企业和配置资源的工具,价格是指广义价格。它包括一般商品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权价格。所以,价格改革还应当包括后两种。

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土地使用权的价格(即地租),外汇的价格(即汇率),技术的价格(即技术转让费)等。其中最关键是利率。从理论上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些都应当由市场来形成和调节。要完成这些方面的改革,还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历程。因为这些是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结果。没有金融改革的成功,就不可能有市场利率;没有外汇的自由兑换,就没有自由汇率;没有完善的技术市场,就没有合理的技术价格。

由于缺乏产权价格形成机制,在国有资产重组、国有企业转制程中,一些对企业有控制权的人低价收购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流失。

进入生产领域的资源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中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制约就是资源的短缺。由于资源没有市场化,中国的资源价格一直处于很低的状况,价格要没有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这使得一些掌握资源的特权者大发其财,资源浪费甚至遭到破坏的情况十分严重。

1993年5月,针对社会上放开价格后的轻松情绪,我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价格改革: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文章。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我写道:“价格放开并不等于价格改革已经过了关。我们不要过早地沉浸在‘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之中,不妨吟一吟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好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改革开放30年》之在艰难中行进

 第一集改革开放30年:"放权让利" 指导国企改革"老大难"

第二集:改革开放30年:1984年商品经济暗潮汹涌 中国承包第一人问世

第三集:改革开放30年:莫干山会议召开 蓄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集:改革开放30年:深交所试营业 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蒸汽机

《凤凰大视野》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时间:周一到周五 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到周六 09:00-09:35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李冠楠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