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不断求索 政治体制如何为其保驾护航
2008年11月07日 16:19腾讯 财经杂志 新华网 和讯新闻 】 【打印

“物价闯关”被认为是1978年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失控,它在10月份就宣告失利,中央开始调整政策,再次提出“宏观调控,治理整顿”的方针。此次失利,表现为商品抢购和物价飞涨,它对于宏观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虽然是负面的,但并没有招致毁灭性的生产崩溃,然而它对全国民众的改革热情则是一次重大的挫败。

1985年——198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经济过热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通货膨胀呈明显加剧之势。在这种情况下,1988年夏季又不适当地决定推行价格改革,触发了持续一个月的全国性抢购风潮,使原定于1988年下半年出台的价格和工资改革措施不得不中止实施。

面对当时供求关系不平衡、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以及混乱的经济环境,8月3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发出《关于做好当前物价工作和稳定市场的紧急通知》,采取紧急补救措施。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并决定把1989年、1990年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会议还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但不急于马上推行,而只是建议国务院在今后五年或较长一些时间内,逐步稳妥地组织实施。但因时届年底,当年已来不及采取更多的实际措施,收效也不明显,加之1989年的政治风波,对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是很大的干扰,对我国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决定用三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以克服当前的经济困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工作重点在继续压缩社会总需求和坚持财政信贷双紧方针的同时,加强农业等基础产业,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认真整顿经济秩序特别是流通领域的秩序,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到1990年,治理整顿已取得明显效果:通货膨胀得到控制,1990年全国零售物价仅比上年上涨2.1%;产业结构调整开始起步;流通领域的混乱局面得到初步整顿,到1990年底,全国裁并公司十万多个;国民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1989年增长3.9%,1990年增长5%;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继续发展,出口贸易总额1989年增长10.5%,1990年增长18.1%;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到1990年底,“七五”计划胜利实现,计划所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为下一步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价格改革:经济改革中的一步险棋

价格放开并不等于价格改革已经过了关。“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计划经济是靠行政力量配置资源,市场经济是靠市场力量配置资源。市场力量主要工具是价格。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行政决定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市场决定价格,即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改革就是由行政定价改为市场定价。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国家,无一不把价格改革放到重要位置。1984年,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难度最大的是价格改革,而价格改革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今后5年主要是过价格改革这一关,这一关过好了,其他事情就好办了。

在改革以前,中国的价格状况是什么样子?1979年底,我对工业品的价格进行过一次调查,写过一篇题为《对价值规律的严重背离》的调查报告。(新华社1980年2月3日《内部参考》)现摘引其中部分段落,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价格状况:

现行的工业产品的比价很不合理,造成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利润水平相差十分悬殊。例如,1978年天津轧钢行业平均每个工人创造利润8559元,而和它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相当的炼钢行业平均每个工人创造利润只有412.6元,一个轧钢工人创造的利润超过了20个炼钢工人。国营天津印染厂1978年每个工人为国家提供的积累(利润加税收)1.82万多元,而同一工业局所属的天津四新纱厂每个工人为国家提供的积累只有3638元。国家确定的产品价格使得印染厂的利润率比纺纱厂高得多。据有关部门统计,1978年全国国营工业平均利润率为24%,在各种产品中的分配是很不平衡的。同样是机械工业,工业设备的成本利润率是25%,而农机产品的利润率只有9%。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李冠楠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