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钢事变:国企改制中怎样与工人对话
2009年08月17日 11:08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国企改制历程中地方国企职工权益受损情况普遍

刘芳:如今被通钢人视作瘟神的建龙集团,最初竟是作为“财神”,通过招商引资迎进吉林省的。吉林省国资委一直把把招商引资作为改制重组的重要手段,而让建龙在吉林一举成名的突破口则是2001年重组吉林市明城钢铁厂。2001年3月,吉林市政府通过考察河北建龙钢铁集团,希望这家民营企业重组濒临破产的国有地方企业明城钢铁厂。同年4月,建龙进入明城钢铁厂,以9784万元收购负债3.5亿元的明钢全部资产。两年后,明钢实现100万吨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10亿元。此举给吉林省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建龙成立的短短十年间,通过不断复制这种“租赁——盈利——改制重组”的模式,先后在唐山、承德、吉林等地并购了多家冶金类亏损企业。而后,向这些企业注入市场化机制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建龙的钢铁帝国迅速崛起。这种并购重组的扩张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建龙可以以少量的资金迅速掌控一家企业。虽然建龙参股通钢时只是第二大股东,但企业经营却由其主导。这是建龙驾轻就熟的运作模式。然而,此前成功的并购模式,在通钢却彻底玩不转。

解说:通钢集团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国企,1958年,中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的那年,通钢举行了开工典礼。而建龙只是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民营企业。与建龙此前并购的企业相比,无论在企业产能规模,还是职工的数量上通钢都是最大的一家。建龙以10亿资金重组资产数百亿,并且经营状况良好的通钢,颇有几分以蛇吞象的意味。

鲁菲:实际上民营企业进来以后,职工的身份都转变了嘛,他就是说买断工龄了嘛,不再像以前那种老工人观念就是説我工人是国企的主人,我建厂的时候就在企业,我是这个企业的主人,民营企业进来以后就买断工龄了嘛,转变身份,等于是说跟民营企业签合同,他们所有的养老什么的都要转到社保体系了,那实际上是一些老人是接受不了的,因为他们当初来的时候,国家对他有承诺的,那个时候都是讲是企业的主人,会养他老怎么样,会全家都跟过来,那时候讲职工革命化,包括他的家属可能都跟过来,在大集体里面干一份活,他们觉得他们把所有的都奉献给这个厂,到最后退休了你就不管我了,他们有这种心理上接受不了。

解说:通钢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强大的企业文化,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团体的凝聚力远大于一般中小企业。2005年至2009年的5年间,建龙非但没能抹平与通钢巨大的企业文化差距,一系列的改革反而让这两种企业文化变得更为对立。

余南平(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民营企业肯定是唯利是图,这在中国话里尽管比较难听,我觉得唯利是图这在商人角度来说,在商言商没有什么错误,做生意不赚钱做什么生意,不是做俱乐部,不是做游乐场所,不是说我们开个企业高兴来上班来上班,不上班回家,高兴干两小时不高兴回家歇两小时,那是俱乐部的工厂搞不好,来投资就为赚钱,但是怎么管理,一定要依靠法律和制度的进步才能约束一种道德感,我没有道德感怎么办,有法律逼得我必须做法律、应尽的义务,不必须要道德,我只需要法律,劳动法包括其他的工会法都给了保护,问题是法律有,没人组织没人操作,或者被人轻视了。

解说:不可回避的是,在中国国企改制历程中,一些地方国企职工权益受损的情况比较普遍。十几年国企改制阵痛遗留下来的劳资矛盾一再被压抑、积累,一些矛盾已经达到了临界点。在像通钢这样一家几代人的生计都依靠一个国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这种现象尤其凸显。

余南平:只要是市场经济按照马克思讲资本主义自身矛盾,你只要是市场经济就一定有资方和劳方,他俩一个不想多花钱一个想多挣钱,一定有矛盾,这个是解决不了的,谁把这个矛盾解决了除非是这个制度不存在了,现在的问题是说,矛盾无法克服,无法协调怎么办,加进第三方,政府也作为第三方博弈,集体谈判的一个主要角色,它扮演仲裁角色,你们两家讨价还价不对了怎么办,我来仲裁,我假定按照西方集体谈判的习惯。像德国,工人说加工资三块,资本家说不行,只能加一块,政府一仲裁加两块,双方不再吵架了,结束,定下来加两块,德国的劳动传统一直是这个,这个容易达到我们追求的和谐,要不然永远不能和谐。

下一页:这仿佛让人再次看到了几十年前书本里的工人阶级的“力量”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马超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