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君的管理制度导致通钢职工干群关系急转直下
刘芳:是愤怒将陈国君推向了死亡,他也成了这场悲剧的主角。通钢事件发生以后,对于这位前通钢总经理的名字,竟然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最初的几天,“陈国军”三个字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上。而随后全部更正为“陈国君”。连死者的名字都弄错,可见事件爆发的突然,猝不及防使得应对者来不及仔细核实;另一方面也证明了陈国君在此之前并不被人所熟悉。今年40岁的陈国君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市一个普通家庭,有一对龙凤胎子女。他的第一份工作就在遵化市钢铁厂。1998年,不到30岁的陈国君就已经成为遵化市钢铁厂炼铁厂厂长。这一年,他与后来自己的老板、浙商张志祥结识。当时,张志祥成立了遵化建龙钢铁总厂,协议租赁遵化市钢铁厂。在此后的买断改制中,陈国君被张志祥看中,进入建龙。2004年,陈国君出任吉林建龙总经理。曾接触过他的业内人士这样描述:“陈国君平时话不多,比较内秀,属于实干型”;一位建龙管理人士表示,“陈对公司很忠诚,在钢材市场营销上有一手”。这样一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为何会招来杀身之祸?建龙又为何会让通钢人如此反感,以致要以如此暴力极端的群体性反抗来阻止建龙的入主?
刘芳:有人说,即使出现在事发当天现场的不是陈国君,而是刘国君,张国君,只要他是建龙派驻通钢处理重组事宜的总经理,都会招来通钢人一致对待,因为建龙与通钢之间的恩怨从4年前就开始结下,2005年11月28日,建龙与通化钢铁,在长春举行了资产重组的签约仪式。“新通钢”注册资本38.83亿元,其中吉林省国资委持有46.64%的股权,建龙钢铁持有36.19%的股权,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14.6%的股权,通钢集团管理层持有2.57%的股权。有着半个世纪历史的通钢顿时从国企,变身为国有相对控股企业--拥有国有、民营、金融机构共同出资的多元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按照方案,重组后,新通钢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优化吉林省钢铁产业的资源配置,未来几年内要把通钢集团建设形成1000万吨钢、200万吨铁合金的生产能力。虽然一切看上去都很美,但和很多国企的改制进程一样,建龙对通钢的初次重组,从一开始就不顺利。
解说:2006年6月。建龙集团委派陈国君出任通化钢铁副总经理,这也标志着建龙集团正式介入对通钢的管理,让陈国君没有想到的是,“手握大权”的他日后所推行的种种改革措施,不断激起通钢职工的反对。
吴师傅:公司的上层领导除了工资以外,奖金不说,工资特别高,作为经理来讲,董事长不用说了,作为二把手来讲,就像陈国君,一年来讲300万,工资啊(工人啊),一年一万块钱,去了礼拜天,一个工人一年才拿多少钱,在岗的一线工人最多的时候,也不超过两万块钱,一般的工人都在一万来块钱。一个是工资的悬殊,再一个是奖金的悬殊,成私企以后,股份制,俺们的董事长都拿3600股,合人民币接近一个亿,全厂职工能拿多少钱,一个董事长等于全厂职工的奖励,这个厂都是董事长一个人干的吗,所以老百姓心里头不平衡。
解说:此外,陈国君还用台湾中钢的三级管理制度取消了原来的车间主任,员工与管理层开始疏远,通钢职工干群关系急转直下。
吴师傅:群众找领导谈话比找中央领导还难,所以想向领导反应一个问题,根本你就见不到,出门他们就坐小车,进楼以后你就别想见到他们,开大会都很少见到他们,他们就开职工代表会出来,很少给职工开大会,所以有些职工根本不认得哪是董事长,哪是总经理,他就不认识,这样一来鸿沟越来越深。
解说:买断工龄、裁员、减薪、福利降低、管理苛刻,通钢人对建龙集团的怨恨不断加深,陈国君作为建龙派来的管理者,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国世平(经济学家):我们知道,原来特别是它国企的职工,它原来欠帐太多,它基本上没有它的社会福利,而且面对目标企业来兼并的时候它有几种恐惧,第一我的养老保证金谁来付,能不能保障,第二我们知道国企员工比较多,它裁员要精减,可能要裁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这个对国企压力非常大,大锅饭你吃着很讨厌,但是你要砸破它的时候,你又感觉很恐惧,第三最大的问题,全家一辈子摊在这个国企上生活的,爸爸妈妈退休儿子女儿顶替,民企不考虑孩子工作问题和接替问题。这个三问题导致国企工人再怎么补贴,他感觉到这种安全的因素没有了。
下一页:他们对于通钢职工身份的认同远大于对通化市民身份的认同
编辑: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