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依赖外企的方法只有一个——转向内需
解说:2008年,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程度不一的影响,也给电子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国世平:因为这一部分行业就属于那种要高端不是高端的,低端不是低端的,它就属于消费弹性,有一部分的消费弹性,你比如说高端的行业,冲击是不多的,为什么呢?因为高端的行业它需要的不多,但是价格很贵,这一类行业,你反正需要的话,所以它的价格跌不会太多,所以冲击最厉害的就是,低档的也没有冲击,比如说盐,那种弹性很小的,我不管你怎么样,你的价格收入高或收入低,都需要这种产品的话,它的价值就不会受影响,冲击就少一点,最大的冲击是什么呢?就是那个中端的,我可以用可以不用的,经济好的时候,我可以多用手机,经济不好的时候,我可以少用手机,这个是不同的,所以这种弹性很大,所以说一旦冲击到这个时候,各个厂商面对的需求就会减少。
解说:如果说前几年电子市场的机会来自整个市场的增长,那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把电子行业圈在竞技场内厮杀。上游品牌市场的萎缩,也由订单减少传导到代工企业。
国世平:本来需求减少,它已经遇到非常大的困难了,但是我刚刚讲,由于美元的贬值,持续的贬值,很多人担心美元的贬值,又开始持有资产性的东西,为什么铝、铜等等的这种资源的价格大涨,包括油的价格涨,就是由于对美元没有信心,那么这样一涨的话,导致了这种代工企业它拿到的成本,要生产的成本,原材料的价格上升了,我给你的订单的价格你不能增加,它的老板也面对最大的竞争,那么供应商、原材料商,它给你的价格是一定要上升的,因为它没办法做,我拿了这个成本很高,所以它这个代工行业就成了一个夹心的饼,上面的价格不会提高,下面的成本又增加,你生产的成本增加,那怎么办?有两个,第一压低劳工的工资,所以为什么很多人把富士康,把这种代工行业说成是“血汗工厂”,就是这个问题,因为它是属于一个夹心饼,那么它已经非常尴尬的一种局面,所以说在这种夹缝生存的日子,是不好过的。
刘芳:所有的代工厂商都有过“被动”从客户手中接收不赢利“包袱”的历史,比如:2003年富士康被动收购了摩托罗拉在墨西哥的Chihuahua工厂和诺基亚的芬兰Fimo工厂;2003年,旭电接收了IBM的Raleigh工厂;而2005年,伟创力接收了北电网络的北爱尔兰和蒙特利尔工厂。在国际分工网络中,客户处于核心地位,负责设计、营销,也获取绝大部分收益,今天,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代工厂增长模式仍旧保持在“增加生产,才能增加收入”的简单规模经济中,但规模经济在现有条件下已经没有利润提升的空间,全球手机外包趋势的竞争战场,已经从“硬件”的竞争转向“软件”、研发能力、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留住客户,还是保住利润?这是所有代工企业难以回避的“学习曲线”。改变依赖外企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改变依赖外需,只有转向内需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才能彻底改变。
刘芳:看到代工企业这样的局面,马克思听了会分析说,跨国公司利用其资本优势,剥削落后地区成为“血汗工厂”,然后透过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将制成的最终产品,输出运回母国消费市场,从中谋取高的润空间。调查显示,2008年83家代工iPhone和iPod的工厂中有45家不支付加班工资,23家甚至支付的工资都低于中国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不过从现代经济学角度看,代工这个概其实含有强的“依赖”色彩。“代工”既是“为人作嫁”,任由买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母公司产品需求增长时,代工企业也享有规模经济的效益,但当需求紧缩时,代工厂反而要承担生产线闲置的资金成本压力。为了减低自身风险,品牌大企业往往会通过分散订单,来巩固自身的定价权,如此一来,代工价格被压低,而生产成本却压不低,代工企业的生存空间也自然就被挤压到最小。
解说:随着苹果进一步减少富士康的订单,2010年富士康负责代工的苹果笔记本电脑数量,占苹果出货总量份额将从20%下滑到约10%。
国世平:富士康能够做的是什么呢?就是打一个严酷的商业战争,实际上它们这种公司,它在降低成本的时候,它不一定要降低你的工资,比如说我的工资,一个月我给你三千块钱,但是我可以延长你的工作时间,原来你是工作8个小时的,我工资不减少,你还是三千块或是四千块,觉得很高,但是你工作12个小时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竞争是非常残酷的,因为它要通过一切手段压低你的成本,才能够在这个市场立足。这就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
下一页:同样是从代工开始的韩国厂家要比台湾的成功
编辑: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