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银行钱荒”变“股灾” 宏观部门未施援手

2013年07月01日 11:14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中国银行业的资金紧张已经到了令市场极其恐慌的程度,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这场被称为中国银行业史上最严重的资金短缺当中,央行却迟迟的不肯施以援手,甚至还进行的两次的央票发行,被市场人士细称为央妈的央行忽然变脸成了后妈,而央行的铁腕态度也使这种紧张的状况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传导到了更为广泛的金融领域。

凤凰卫视6月30日《一周财经新趋势》,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鉴于经济的周期性走软迹象,以及近期金融状况收紧,多家机构下调2013年经济增速预期,其中高盛高华将2013年二季度实际GDP增速预期从7.8%下调至7.5%。日信证券则预期全年增速为7.5%。银监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银行业的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39.57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创19个月新低,总负债为130.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创18个月新低。欧洲央行表示,欧洲央行远未到退出宽松货币环境的时候,相反如果需要该行对于实施更多新的货币刺激政策持开放态度。近一周银行理财产品从不足5%的收益率一路飙涨至6.5%左右,更有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高达7%,高预期收益能否兑现,引发市场质疑。

亚太地区多数股指持续跳税,机构数据显示,投资者将资金撤出亚太股市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近期该区域股市前景并不乐观。

吴柯萱:这些天中国银行间的货币市场经历了戏剧性的一刻,交易们都在感叹,钱从来没有这么贵过,市场用钱荒来形容这个空前惨烈的资金局面,平常在人们眼中最不差钱的商业银行也加入了借钱的大阵,银行的钱得不够用了,而与此同时,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这个非常专业的名词也开始不断的进入公众的视线,实际上所谓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就是银行之间短期相互借贷所适用的一个利率,它是整个货币市场最为基本和最为核心的利率,许多其他的利率都要直接或者间接的受到它的变动影响,当同业拆借利率上升的时候,就反映的资金需求大于供给,预示着银行间市场就缺钱,流动性可能在下降,而同业拆借利率下降的时候情况就相反,这次银行隔夜回购利率盘中一度创下的30%的十年来最高,甚至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这简直就成了高利贷市场。

我们来看这张图,这是最近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走势,我们可以看到这条灰色的隔夜拆借利率之前一直维持在4%以下的水平,但是最近却开始不断的飙升,在6月20号的当天,甚至创下了13.44%的惊人记录,而与此同时红色代表的七天拆借利率也在大幅的飙升,这些数据都说明中国银行业的资金紧张已经到了令市场极其恐慌的程度,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这场被称为中国银行业史上最严重的资金短缺当中,央行却迟迟的不肯施以援手,甚至还进行的两次的央票发行,被市场人士细称为央妈的央行忽然变脸成了后妈,而央行的铁腕态度也使这种紧张的状况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传导到了更为广泛的金融领域。

多家银行暂停了票据贴现业务,国债央票收益率极升,而局势的严重恶化也让中国的股市在过去一周里暴跌了10%左右,而就在市场的恐慌一片的时候,形势发生了逆转,央行终于打破的沉默,承诺将要向一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支持,这样就终于给弥漫着不安的资金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

以往央行都是商业银行一有难就出手相救,这次却戏剧性的一反常态,所以央行的政策指向性明显,那么央行这次颇为特殊的态度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用意呢?这场惊心动魄的钱荒又是为何发生呢?我们来看本期的头条观察。

解说:6月20日中国银行间的货币市场经历了历史性的一刻,这一天被(00:04:55)称为资金市场的另一面惨案,衡量中国信贷市场流动性的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和七天回购利率,分别飙升至13.44%和11.44%,甚至超过的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银行间市场顿时成为了高利贷市场。而局势严重恶化的银行钱荒也在6月24日演变成一场动人心魄的股灾,A股开盘后不堪银行股砸盘的压力一路狂泻,其他板块跟随恐慌性大跌,将近200支(00:05:33)股票掉落跌停板,最终沪指暴跌5.3%,失守2000点,创下年内新低。

汪涛(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我觉得对银行来说如果它觉得没有任何风险,这就是最危险的,我觉得现在央行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使得各个银行认识到这个是有风险的。

解说:货币市场资金价格的飙升也迅速传导到了票据市场,面对钱荒多家银行已经无奈暂停了其票据贴现业务,据了解,6月票据贴现市场变化巨大,不到半月时间价格已经翻了一倍,贴现利率高涨的背后实际是银行的资金紧张,很多银行暂停票据业务,都是因为出不了现金。

汪涛:当然了,目前的这一轮的调整比如说银行间利率飙升,对实体经济肯定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个负面影响最大的就是体现在什么地方?比如说现在的贴现利率,转贴利率都在已经升到10%的水平,从6月初百分之三点几的水平现在一下升到百分之十。

陆军(中山大学金融系主任):因为市场它是一个实体经济的一个反应,也反应整个经济它有序的这种发展,可能存在很大的问题。

解说: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已经习惯于将央行作为资金责无旁贷的最后来源,实际上早在月初一些银行就认为,政府会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出台扩张性政策,因此提前布局占位,6月的前十天全国银行信贷增加近1万亿,24家主要银行中有一半的银行这十天增加的贷款比其6月份的限额还多,但这次商业银行判断错了。

汪涛: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可能银行是预期央行会放水,但央行实际上没有,央行还是继续采取一个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态度,没有注入流动性,所以这样的话银行的预期在这样一个变动下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所以使流动性一下子变得非常紧张。

吴柯萱:用活存量、用好增量我认为是货币政策新思路的最好注解,中国经济缺钱吗?其实并不缺钱,中国的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之快,量之巨大,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长期令人们所购并,无论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央出台的四万亿的刺激计划还是去年以来货币政策的一系列微调,这几年中国经济的流动性一直非常充裕,但是一方面是信贷规模的快速膨胀,另外一方面却是银行和企业都叫喊着缺钱,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了表外业务,高杠杆,高风险的运作,使得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也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做着金融游戏。

宏观数据中M2和GDP的比值也是在不断的扩大,我们来看这张图,这张图对比了中国的名义GDP的增速和全社会融资总额增速的走势,可以看到,蓝色代表的这条全社会融资总额的增速在这几年是非常的夸张,有2008到2009年的四万亿的刺激,还有去年以来不断飙升的这个区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红色的这个名义GDP的增速却反而是在下降的,尤其是从去年开始,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每单位的信贷投放所能拉动的GDP是越来越少,经济增长对于信贷刺激越来越不敏感,越来越多的信贷的增长却得到了越来越少的经济的增长。

由于国内银行理财市场缺乏监管,银行大力发展表外业务,使得大量的理财资金就变相投放信贷,中国的信贷占GDP的比例在5年内从75%上升到200%,而美国在次贷危机之前这个比例也才是在40%左右,这些激进扩张的做法使得风险不断的累积,也让央行和银监会终于痛下决心今年开始对理财业务的监管明显加满,那么理财产品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这张图中可以看到,理财产品的种类从2007年开始就以几何级数的规模在疯狂的增加,到目前的统计,发行的数量已经飙升到了115种之多,而根据评级机构惠誉的报告,自从雷曼兄弟倒闭以来,中国的信贷总额就从9万亿美元上升到了23万亿美元,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当中就复制了整个美国的商业银行系统的规模,面对这种高风险,央行此前一直是做壁上观,但是这次央行的做法可以解读为对这些银行的警告和敲打,逼迫这些银行乖乖自律,尽快的降杠杆,去风险,支持实体经济。

解说:两周前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发出警告,称中国影子银行系统已经失控,系统面临的压力在不断上升,惠誉认为,中国的信贷规模已达到极限,很难再像过去那样通过过度投资促进增长,意味着未来的经济面临艰难局面。

陆磊(广东金融学院院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发生以后我们国家为了拉动经济增长自然而然会搞大项目投资,会试图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或者基建投资来使得经济能够尽快的摆脱衰退,而基建投资一定是信贷消耗型的,而在这个建设期当中,你往往是一轮又一轮的给他进行融资的,什么意思呢?项目一期你把钱贷给他了,二期你就必须贷,三期你更得贷,如果你不贷前面的都变成沉没成本,都收不回来,因为项目没完成。

解说:在这种背景下,银行间市场出现流动性紧缺,背后的政策意图变得越来越明显,消息人士透露,监管部门在两个月前就向各大银行吹风,不仅要过好日子还要过紧日子,6月银行间资金开始紧张后,有关央行将恢复逆回购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传闻不绝于耳,更传出四大行逼宫央行投放资金的消息,但央行却巍然不动,依旧持续每日20亿央票发行回笼资金,令所有期待这些放水的交易者开始绝望。

汪涛:也就说银行其实并不是要收紧货币政策,也不是要放松货币政策,就是继续一个稳健的流动性管理,在这个情况下,如果有些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是过度的放贷的话他就需要调整。

解说:然而市场的急剧动荡也让央行终于打破沉默,周二晚间中国央行发布公告称,近日该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支持,以缓解流动性紧张状况。

陆军:所以我觉得中央银行可能有它的意图,想通过这种方式保持一个相对一个比较稳定的一个货币政策,或包括货币供给。

汪涛:中央应该说现在中央的态度变得比较清晰,这个清晰就是说他其实防范金融风险已经越来越作为一个更重要的一个宏观的政策目标之一。

吴柯萱:过去的一周里,这场钱荒所引发的动荡震撼了全球市场,令人担忧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能即将爆发一场信贷危机,然而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钱荒并不是真的钱少,而是浪费在了金融泡沫里太多,榴弹太多,大量的货币没有击中百姓,而是流向了泡沫,因此中国货币政策的要害在于资源的错配和空转,而不是货币供应的不足。多年以来大量的资金因为各种原因只在金融体系内进行着自我交易的循环游戏,不仅浪费资金,而且引发了寻租和高杠杆行为,这也是中国很多行业产能过剩和效率低下的根源,央行这次的动作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政策信号,就是今年早些时候那种强劲的全社会融资总额的增长将不会再延续,商业银行们不要每次一没钱了就指望央妈源源不断的送钱过来。通过制造资金紧张局面,中国央行向银行释放了应该加强风险管理的警示信号,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监管层正在发动一场压力测试,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他试图在逼迫各大银行把钱从资金空转和不良资产中释放出来,投向实体经济。

而金融机构初尝苦果,或许会成为中国倒逼并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动力,但是西方媒体就鼓吹,钱荒将进一步的拉低中国经济增速,破坏力巨大,中国股市两周15%的跌幅也确实吓坏了市场,频频的向央行逼宫,应不应该向这种短期的市场压力做妥协呢?我认为改革必将伴随着阵痛,市场的利益都是短期利益,而改革是长期利益,一旦央行向短期利益妥协,会给经济带来长期的损害,现在没有必要像过去一样一旦经济增速下滑,就刺激一把,让市场和实体经济躺在了宽松政策的温床上,经不起风吹雨打,对央行未来的态度以及行动这就需要看政府对于未来经济增长下滑的承受能力,到了今年的下半年经济增速很可能会放缓到7.5%以下,如果全年仍然能维持在7%以上的目标,那么可能就没有必要去放松。

播出:凤凰卫视中文台

首播:5月26日(周日)13:55—14:35

重播:5月27日(周日)19:00-19:45 周一01:40-02:25 

声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永坤] 标签:银行 施援 GDP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